其实,儒学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强调有益社会。比如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心系天下的君子为理想人格,赞颂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倡导“义重于利”,以“温良恭俭让”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多读蕴含着丰富思想与情感的国学经典,不断提升我们的国学素养,有益于培养国民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人文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使我们成为注重“仁义礼智信”的谦谦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之士、畅享“悠然见南山”之趣的生活达人和秉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精神的忠诚国民。
新时代的教育培养目标也对从国学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精神营养提出了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如果学生不能对自己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有所理解,有所体悟,就像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哪些卓尔不群的家人,有哪些价值非凡的东西,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发扬光大这些闪光的精神以造福生活,那如何能引导他深深地热爱这个“家”呢?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为什么关羽、张飞、诸葛亮会跟刘备打天下,是因为刘备有匡扶大汉的气概。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比如鲁迅、老舍、巴金、郭沫若、朱自清、沈从文、徐志摩、林语堂、熊十力、辜鸿铭、梁实秋、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等这些文豪,全部都是读国学长大的,没有一个是读那些“小明小华上学校,小猫小狗哈哈叫”长大的,最终他们都成为白话文的文豪!还有我们国家的领袖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温家宝,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苏步青等人,都是国学爱好者。甚至包括台湾的首富王永庆,虽然是小学毕业,但他饱读国学经典,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海尔的总裁张瑞敏,也曾说过他是应用国学的智慧让海尔走向全世界的。
如果你生的是一个儿子,记住了,一定要让他读国学,国学能教会你的儿子做一个正直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的思想会像大海一样深邃,他的心胸会像天空一样开阔,他绝对不会为了一点小是小非斤斤计较,更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闷闷不乐。
如果你生的是一个女孩,就更应该让她读国学,因为国学能教会你的女儿像水一样柔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会教会你的女儿自尊自爱、善良贤惠。
在国学的宝库里,以文为鉴,可以涵养我们的语言修养与精神情操;以史为鉴,可以明确我们的历史方位与方向;以哲为鉴,可以锻造我们面对生活的巨大精神力量。但是历来中国人却似乎极易走极端,比如一个人如果得意,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失意,则会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或许这就是“中庸之道”必须存在以使其“不偏不倚”的理由之一吧。弘扬国学至为关键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了,而是弘扬什么、如何弘扬的问题。
但是,我们却几度以近似自杀的行为,粗暴地斩断与这个几千年来一直滋养着国人的精神命脉的关系,以致中华传统文化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国民在精神家园沦丧的路途上流离失所,心无所依。迅速席卷全国的“于丹热”,尽管使民众接触到的并非《论语》的精髓,但却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国民国学素养的缺失,也突出地体现了国民孤苦无依的魂灵在精神家园沦丧的迷茫中急切寻找到心灵安顿之所的渴望。
因此,不管对于国学还存在什么样的论争,在当今的时代语境下,继续大力倡导、弘扬国学,必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最终趋势。努力培养并不断提升国民的国学素养,无论对于展现国家形象,还是对于提高每一个中国人的整体素质,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浅谈当代国学的发展趋势(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