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从小抓起
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的早期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幼儿教育心理学认为3—6岁是孩子社会行为规范敏感期,在这一关键时期让孩子接触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无疑会使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印刻效应。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应当从小抓起!
学校一直以“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德放在首位,可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我国从古至今一直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为多,很多小朋友在家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每天都被大人们包围着、伺候着,以至于他们都不懂什么是礼仪、什么是礼貌了,而更可悲的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知礼、懂礼、守礼的好习惯。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共同参与。
一、从小学习礼仪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良好效果呢?
1、从小学习礼仪使孩子达到律己、敬人,养成良好的社会规范的目的。
一个具有良好社会素养、懂得尊重他人的人都是被大众所接受的,是受欢迎的,这样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孩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时候,他会赢得更多的友谊,从而建立友谊关系网,这对他以后做事起到很大的帮助。孩子也可以通过他人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处理人际与事务的能力。
2、从小学习礼仪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感,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根据幼儿教育心理学认为3—6岁是孩子社会行为规范敏感期,在这一关键时期让孩子接触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无疑会使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印刻效应。比如孩子刚入园,老师教育进入幼儿园的生活礼仪,让孩子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从入园、如何拿水杯喝水、搬椅子、洗手、睡觉,到生活自理怎样穿脱衣服、起床、帮玩具找到家,再过度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如何与别人交往,学说请、你好再见、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幼儿园的生活是如此有规律、如此有秩序,孩子适应新环境也更快了,学习能力也增强了。
3、从小学习礼仪能使孩子知道节日礼仪,传承中华民族美好的风俗习惯。
我国传统节日非常多,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适逢节日通过各种典故向幼儿介绍节日礼仪,让孩子懂得各种节日的风俗习惯。如在母亲节前,我们可以教授孩子儿歌《我给妈妈端茶》,让孩子懂得有母亲节的节日,应该多关心妈妈,学习孝敬母亲,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帮助妈妈按摩、捶捶背、端杯茶请妈妈喝,帮妈妈丢垃圾等等,同时也学习说一句话:妈妈,您辛苦了。还可以通过师幼情景表演法,老师来当妈妈,让幼儿把在课堂上学习到得母亲节礼仪及时应用到实际当中。在周末回到家,家长们都向老师反映,孩子回到家也知道祝愿妈妈:母亲节快乐!还真的拿起小水杯倒水给妈妈喝、帮妈妈捶捶背……在言语间都能感受到母亲的快乐!这都是我们礼仪教育的功效。
二、如何对孩子开展礼仪教育?
1、重视家庭环境的熏陶。
礼仪教育从小抓起(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