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伴交往与幼儿健康心理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前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孩子本身拥有的不同资源,不同的价值观念,我们也面对着种种不同的孩子,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交往方式。有的孩子阳光积极,爱说爱笑;有的孩子霸道无理,唯我独尊;有的孩子存在自卑心理,少有欢乐,不善交往;还有的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这既影响了孩子健康、活泼的成长,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些许问题。应对种种不同,作为一个直接面对孩子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采取的方法应是科学的、因人而异的。我们探寻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有效方法,从而形成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的成长。
[关键词]同伴交往 健康心理
同伴交往也称同伴沟通,是指幼儿园孩子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交换意见,传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他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健康心理:孩子在幼儿园中保持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适应、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行为协调统一、与同伴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其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孩子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
(一)交往问题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个性绝对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主因,有些孩子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比较内向、害羞,胆量也比较小,不愿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经常感到难为情,甚至有一些恐惧心理,他们在别人面前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心里紧张,与人交谈时一说话就脸红;在社交场合不太爱表现自己,显得十分拘谨;有些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经常沉浸在消极的体验中,于是为了避免难堪的局面出现,就选择了在众人面前少开口、少表现。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不善言谈、不爱交往的习惯。
2、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有的孩子家庭氛围比较压抑,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就容易形成孤僻、偏激、焦虑的性格特点。幼儿的心理尚未成熟,会形成对他人很冷淡,自己也不会排解忧伤情绪,特别是看到其他孩子高高兴兴玩耍、嬉闹的时候。他们一旦受到影响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久而久之就产生出了自卑感。研究发现长期不善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对他以后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3、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在研究中发现,有些孩子惧怕和别人交流,他们的心理没有成熟,心灵脆弱又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严重影响到孩子与别人交往的态度。
(二)不善与人交往的孩子的心理特征:
不善于说话的孩子往往心理上承受了更多的压力,这对于孩子的性格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通常表现得比较胆怯、对其他孩子冷漠、脾气易暴躁等。我想这些心理特征并不是孩子的本性,只是暂时的情绪。
1、自卑:通常不善于交往的孩子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我班的晨晨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一直自我封闭,不愿与其他孩子交流,至今语言发展都很缓慢。有时还具有相当的逆反心理,在言行上刻意表现出与众不同,甚至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们对着干,让你去关注她······
2、抑郁:我班有个男孩叫诸毅,他不善于言谈,有什么事也从不和别人说。他在园表现地很乖巧,但我时常发现,当别的孩子在热烈地讨论一个问题时他却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黑板;活动时,别的小朋友去操场上跳绳、做游戏了,他还是一个人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其他小朋友,表现出不会与同伴相处,自己孤单一个人的状态。
3、焦虑:不善与同伴玩耍的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际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琦琦是我班的一个女孩子,比起以前的生活,她现在总是一脸怯生生的样子,也没有了笑容,经常告诉老师“谁谁谁不喜欢我,不和我玩······”据我的平日观察发现,有些孩子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他(她)们甚至不会与别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戏,找不到彼此间的融合的方法。
(三)探寻出引导孩子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教育方法
1、以朋友的方式给予孩子关心,以朋友的角色与之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