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学前教育教师的重要性
1、学前教育教师的概念
2、学前教育师德修养以及为什么教师需要道德
二、师德建设
1、浅析师德
2、师德的重要性
3、师德建设的现状并浅析案例
三、师德教育改进策略
(1)为什么需要改进
(2)如何改进
一、学前教育教师
在构成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学前教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与各种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相比,学前教育教师的作用无与伦比。学前教育教师职业与其他教师职业一样,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同时又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这一职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很多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电脑等进入了学前教育机构,成为教育活动的补充形式,引导了传统教育的革新,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但是他至多只是对学前教育手段的补充、加强和丰富。学前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教室主题的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作用是学前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阳光,教师的言传身教所起的感化、陶冶作用是任何先进的教学仪器都替代不了的。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只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但它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育人职能。而且,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遵循着国家的教育目的,以最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方式,促进他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对于社会的人才培养起着重大的奠基作用,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在儿童一生的发展、对家庭幸福、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教师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尊重。
二、师德建设
1、师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师德主要由两部分因素复合而成:一部分是教书育人的基本素养,另一部分是履行教职的特殊素养。二者融合为一体,构成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体现的主要是社会对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它是从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特殊素养主要是教育职业对教师的要求,它是从职业所承担的特殊社会职责,从教育的特殊规律,以及教育和教育人员自身的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师德建设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是双管齐下,两种素养都要重视,不可失之偏颇。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首先包括基本素养建设,即公民的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除外更重要的是特殊素养的建设。教师职业道德中特殊素养的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敬业爱岗、现身教育2.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2、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幼教工作者的师德是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其重要意义更加胜过幼教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和文化知识。幼教工作者不仅要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更要对幼教工作者自身的内心世界进行情感丰富,使其保持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枕,对幼儿、对教育都充满了热爱,这样对幼教工作者的是的培养才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师德的建设是需要通过幼教工作者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来实现的。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幼教工作者掌握着控制课堂氛围以及幼儿与教师之间相处的模式等。如果一名幼师充满了道德意志、信念以及感情,能大大推动幼儿教育工作发展的步伐。现代幼儿教育更加注重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与鼓励,而师德作为教师工作和教育的精髓和真谛,完全体现了幼教工作者要发扬师爱、树立师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工作者的是的建设要围绕教师的职业道德为中心,以提升幼教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为根本任务,注重幼教工作者自身行为的规范、正确观念的树立、职业素质的提升,为我国培养出更加优秀和充满正能量的学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师只是一种社会分工,一种职业,是人们对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的称谓。但是,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从教师的职业特性上进行分析,教师是培养人教育人的职业,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业。教师不仅是博学多才的人,更应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直接参与教育过程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塑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从教育活动的范围看,教师的个人品德虽属于私人领域的问题,但是不能否认教师的个人品德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不仅比一般普通人高,而且比其他职业也要高。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要优先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工具向度从属于它的道德向度。教师的“为人师表”不能排除私人领域,教师个人品德对学生的影响不应该排除在他们的工作之外。教师的“为人师表”具有普遍意义,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中的优秀群体。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种光辉就是建立在师德基础上的。面对师德建设的这种模糊认识,我们应当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把方向、在多样中谋共识。
3、当前幼教工作者的师德现状:
目前,我国幼教工作者的整体师德现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幼教工作者仅仅把幼儿教育当作一项机械性的职业教育,教书育意识浅薄,缺少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爱和主观思考。
1.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利益驱动:有的教师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认为当今价值向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师的主要认识就是教书,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之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至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学生人品的培养,那是党团组织、教育局、幼儿园领导和家长的事,与己关系不答大;一些教师上课迟到早退,在课堂中随意穿插一些无关的幼儿教育的内容,在幼儿午休期间,大声讲话,谈论一些少儿不宜的话题。在家长面前笑容可掬,在幼儿面前面目可憎。工作缺乏积极性,教师在岗不敬业,搞“副业”;有的教师忽视自身形象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出口伤人,缺乏公德,有失体统;还有的教师忘记自己的职责,一味追求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在课堂上或者某些问题的解释上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有的教师不能言传身教;还有的教师,只顾个人的自身利益,把幼儿家长当作免费的资源,无尽的索取和利用。
2.学术道德衰微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推广者,深受人们的尊重。但是在这方面也出现了师德失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伪造、拼凑、低水平重复或者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岗位意识淡薄,角色意识模糊,责任感下降,敬业精神失落,不求进取,不钻研业务、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忽视基本功的训练,急于成名,不愿做扎实的工作,眼高手低,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浅析学前教育师德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