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和评课是紧紧相扣的两个环节,评课是对听课的总结与反思。许多教师课听过了就过去了,没有将经验从执教者迁移到自身,没有反思,那就没有成长。如在听课过程中可能会思考“这个环节从活动效果看并不好,可以怎样改进?”但是事后就将问题抛之脑后,没有解决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
二、有效听课的策略
听课不是一个盲目、机械的记录过程,是需要听者动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学习过程。何为有效听课,就是让听课这个行为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的听课才是有价值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动脑,用脑做“听”力,将听课中获取的经验信息,迁移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使二者相互作用,并对教学行为产生影响。那如何实现有效听课?听课也是讲究策略的。
(一)“听”得见内容:有备而来——活动前的准备
每个活动都是有内容的。作为听课者,首先必须听得见执教者本次活动组织的内容,内容是活动的基础,只有清楚内容,才能展开思考与评价。
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大不一样,那么,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了解教材,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只有熟悉了教学内容,在听课时,我们才清楚地知道这节课要教什么,学什么,在观课中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探索油和水分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设计让幼儿猜测油和水的融合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环节,幼儿在探索过物体的沉与浮后,就能够猜测出油浮在水上和油沉到水下两种答案,否则这对于没有经验的幼儿来说是很难猜测预想中的答案的。这就说明了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性。
2.明确活动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师的落实情况。例如语言活动,尤其是绘本活动,一个内容往往可以挖掘出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不同的教师各有自己的见解,在不清楚执教者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很多困惑与不解,影响听课效果。
3.听课前回忆自己是否组织过或者听过这次活动,有什么困惑与问题。没有接触过则应在头脑中设计活动方案,快速地、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活动框架,为经验迁移提供一个参照体系,在比较中思考。听课时,我们心中有自己的困惑于想法,才能在与执教者的对比中学习新的思路。
(二)听得见过程:用心倾听——活动中的重心
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纵向的过程中抓住关注点。听课不是记课,要记录但不是全盘记录。记录主要环节与提问,把时间留给思考。
1.放大过程。
听课者要清楚活动目标,但是,不要放大目标完成对活动成功与否的衡量力度。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富有弹性的,目标是可以调整与生成的。活动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而在于是否抓住了幼儿的需求。听课者要将自己的眼睛想象成一副放大镜,放大教学过程。教师关注的应该是一个纵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节的衔接是否自然连贯,紧紧相扣;各个环节是否得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幼儿是否有递进的学习,是否有高涨的兴致,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提问是否具有开放性与启发性;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是否有效等等,而不是一味的用目标是否得到落实这一个标准去衡量,要抓住活动中的每一个闪光点。
2.关注细节。
儿,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能从中深刻体会教学原来在实践中的运用,还能够学习处理实际活动中突发状况的能力。
(三)听得见教师:学以致用——活动中的资源
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听课者要积极关注执教者在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要认真思考执教者的教学策略和教育行为,更要深入分析其教育行为后面的教育理念。
1.学引导方法。
听课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