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带养
经观察,持续型哭闹的幼儿多来自隔代带养或母亲全职带来的家庭。这种状况都容易造成幼儿极度依赖的心理。幼儿到园后,环境的改变和凡事要亲身而为的状态让幼儿有了本能的情绪宣泄一哭。
2.家长接送
一些家长十分关注幼儿在园情况,于是在幼儿入园后依然在教室外密切关注,幼儿由于出入园,大多还没找到乐趣所在,看到自己的亲人在外驻足,难免会开始掉眼泪。
策略分析
(1)环境
1.动物形象
教师在前期的家访中得知幼儿都非常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于是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布置了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主题的主题墙,
2.人物照片
教师在布置主题墙《树》时,将幼儿的照片彩打出来贴在树上,豆豆边哭边到处看,结果看到了墙上自己的照片。转移他的哭泣。
3.音乐氛围
教师在教室里播放幼儿第一天试学时学习的音乐《小手小脚》,音乐一响,几个孩子就开始跟着音乐做起动作来。几个哭闹的幼儿也边哭边看着那群动起来的孩子,最后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
4.爱
心理环境的营造比物化环境更重要。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让幼儿受到教师的爱。让幼儿感觉到老师是爱他的,关心他的。
(2)多渠道——给幼儿情绪宣泄的平台
1.合理释放
小班幼儿情绪化的特点使得他们经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特点
2.有效安抚
焦虑是幼儿入园的障碍之一。因此教师要对哭闹的幼儿进行安抚。
(1)语言安抚
小班出入园幼儿哭闹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妈妈(爸爸、奶奶)。这时教师告诉幼儿妈妈(爸爸、奶奶)去上班了,他们会在下午三点半的时候接他们回家。
(2)行为安抚
小班幼儿感知外界事物是具体形象的,因此教师也要通过外在的肢体动作来安抚幼儿的不安情绪。如给幼儿一个拥抱,轻拍其后背等。
3.积极转移
(1)言语的转移
霆霆早上来园哭了起来,教师将其带到一边。不一会,霆霆边哭边指着自己的鞋子:老师,你看。老师发现霆霆今天穿了一双新鞋子。于是立即夸奖霆霆的样子,并询问诸如谁买的、在哪里买的、家里谁最好等问题。
(2)环境的转移
囡囡经常出入幼儿园,所以奶奶送来后表现得很勇敢,一直在桌子边玩玩具。结果丁丁进来后就一直坐在位子上哭。囡囡看着丁丁,不一会也哭了起来。
(3)注意力的转移
顶顶看到奶奶走后就大哭起来,教师边哄边把她抱了起来。恰好到了评比栏边,教师问:咦,你的照片在哪里啊?丁丁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积极地投入到找照片的过程中去。
4.冷处理
远远进班时哭的特别凶,教师怎么安慰都不行,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方法不对,教师选择暂时离开一会,但很快教师就发现元元在一边玩起了玩具,一点都不哭了。
家长的通力配合
1.参与亲子课程
在幼儿入园初,幼儿园一般会进行一些亲子课程以让幼儿在熟悉的人际氛围中顺利过渡。因此教师在入园初的亲子课程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
2.接送人的选取
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较依赖的亲人多为女性长辈,如妈妈、奶奶。而且女性特有的感性,也躲让他们在送幼儿入院时的依依不舍而忍受着巨大的心理煎熬。
3.逗留时间尽量缩短
提醒家长送完孩子就走,不要逗留,因为这样会加重幼儿的哭闹。
适应是小班幼儿入园时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他们顺利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生活,首先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其次是教师技巧方法的巧妙使用,而这一切均要教师走进幼儿、有一颗童心。最后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和家长达成一致的教育,才是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