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几点看法
本文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如何介入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文献法分析了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类型、过程、效果和作用。同时运用观察法充分揭示了幼儿同伴冲突中,存在教师介入处理方式单一、教师被动介入、介入处理时机不恰当、权威制裁介入等四个问题。最后从如何尊重适龄幼儿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幼儿、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教育策略。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与方法:
一、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类型
(一)教育引导性介入
教育引导性介入是指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语言等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询问、帮助幼儿平复紧张情绪,促使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发生冲突时产生的问题,或者及时给予帮助,让幼儿能够正确解决所发生的冲突。教育引导性介入不仅有利于幼儿自我分析解决人际冲突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自我锻炼,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促进幼儿与其他同伴的良好沟通交流。能够帮助培养幼儿学会换位思考,理性对待,懂得为他人考虑,对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和提高,同时还促进幼儿社会化能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二)权威制裁介入
权威制裁介入是教师在介入幼儿冲突过程中情绪暴怒、高声责骂呵斥、不问任何缘由就大声批评指导幼儿。权威者和制裁者介入这种情况不利于促进幼儿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面对处理这类冲突事件时,简单粗暴,处理结果自然也就会显得有一些不公平,冲突双方无法坦然接受,同时教师的这种不当做法又会使很多幼儿完全失去了自我解决冲突问题的最佳机会,这样做不仅不会有效解决很多幼儿的同伴冲突,而且更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使事情变得更加严重。
(三)拒绝处理
拒绝处理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观察到幼儿在与同伴冲突时或者幼儿向老师告状说有别的小朋友打他时,教师选择冷处理。拒绝介入幼儿的冲突。如:“不要告诉我,我不想听”。拒绝处理这种状况,这样的情况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不听幼儿的解释,甚至不想搭理幼儿,会使幼儿产生怀疑,“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我是不是真的很差,没人喜欢我了”等等一系列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想法会涌现出来。
二、幼儿教师介入冲突的建议
(一)充分尊重幼儿成长发展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不同,对待不同的年龄幼儿,所需要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也会相应不同。幼儿的自身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同时由于幼儿这个成长时期发展属于阶段性发展特征,每个阶段的幼儿自身发展能力水平各不相同,要充分学会理解和自觉尊重每个幼儿自身的发展,这个过程及其中的各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幼儿是幼儿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尊重幼儿,教师一定要充分做到:公平、公正的看待每一位幼儿;充分包容、理解每一位幼儿;充分尊重、欣赏每一位幼儿。这样幼儿才有机会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绝不能“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要仔细分析,认真研究观察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分析每一个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分析每一个幼儿擅长如何解决什么样的教学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式的观察,了解幼儿的成长特性。
其次,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表现,做一些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选择学习模式过程中,不仅一定要准确把握全班幼儿的各种学习方式风格,还要积极引导全班幼儿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各种学习方法。
最后,教师一定要合理的进行因材施教。在学校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水平及其差异程度应该也会明显增加。
因此,教师不仅必须要充分尊重每个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还要切实做到对每个幼儿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因材施教。让每个适龄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都能尽快得到一定的成长发展,并且真正感受到成功与快乐。
(二)教师应以健康发展的科学眼光看待幼儿的同伴冲突问题
浅谈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几点看法(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