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体育教学
在幼儿阶段开展体育教学,主要目标除了加强幼儿的体育技能、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基础时期就奠定好幼儿的终身体育意识,全面促进幼儿的综合健康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固定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喜欢新鲜事物的幼儿产生抵触心理,逐渐失去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需要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育教学进行积极的优化与创新。因此,如何通过游戏化教学开展幼儿体育教学,就成为了幼儿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开展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阶段的儿童大多处于3—6岁之间,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自身的各个机能发育尚不完善,对于外界环境和疫病等的抵抗力较弱。为了有效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方式,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教学,一方面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幼儿的抵抗力,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心理素质,以及幼儿的意志品质,全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
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体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占据非常大的教学地位,不仅能够在生理上加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还能够在心理上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效实现幼儿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
在游戏化的课程背景下,幼儿园的体育教学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趣味性特征。所谓的课程游戏化,指的就是将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课程与游戏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新颖和丰富,从而构建一个极具趣味性的特色化课程。而在教学形式方面,游戏化课程明显比传统的教学课程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全面调动幼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器材增加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专注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成长与锻炼。二是,规则性特征。为了保证游戏化体育教学课程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教师需要在保证体育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明确的规则制度,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限制和引导,在提升幼儿运动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效加强幼儿的自我约束力,促进幼儿的综合健康发展。
三、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游戏化存在片面认知
在当前的幼儿园游戏化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其教学的本质存在片面的认知,是阻碍幼儿园体育教学高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在部分幼儿园教师的认知里,他们惯于以自身的教学为中心,在设计游戏化体育教学活动时候,从成人的思维角度出发,要求幼儿严格按照其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体育教学,幼儿缺乏自主探索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开展,过度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幼儿活动的自由性,反而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游戏化体育教学成为了心智活动,幼儿本身的运动量达不到生长需求,最终导致幼儿体育教学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二)幼儿在教学中的运动量不够
幼儿时期的儿童,不仅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幼儿的骨骼弹性较大,且心肺功能发育并不完善,过大的运动负荷会让幼儿容易感到疲劳,甚至导致幼儿的骨骼弯曲变形。然而,在目前的幼儿游戏化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体育教学游戏化的过度重视,导致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动负荷安排偏低,无法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正常需求,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设备
教学器材是辅助幼儿园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材料,完善又适宜的体育器材,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幼儿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就目前的幼儿园教学设施配备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幼儿园在体育教学设备方面都存在数量较少、种类单一等现象,从而造成游戏化体育活动的形式单一,且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非常不利于游戏化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四)缺乏专业化的幼儿体育教师
浅析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体育教学(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