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要会“弹、唱、说、话、跳”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幼儿教师的,幼教不仅要有授业解惑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习他人教学所长,改善自身不足,不断进步。
时代发展要求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品质,即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主体性品质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因为幼儿从生下来便具有主体性的“潜能”,然而这种潜能只有在支持和鼓励探索的环境中,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反之,则会阻碍幼儿主体性的的发挥,甚至造成主体性品质的缺失。但是,在我们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常常是被忽视的。因此,为使幼儿的主体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角色意识。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幼儿教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负责教育学龄前幼儿。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实际是帮助每个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幼儿教师承担的是保证和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任务。幼儿教师正是根据这个任务,把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某些劳动经验、科学文化、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等社会精神财富,以最适合幼儿的方式,传授给幼儿,使幼儿初步适应社会生活,为此为推动社会发展做贡献。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和其他教师职业一样,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责。必须具有专业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幼儿教育事业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导致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个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自身的行为,而作为教师,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更多的是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幼儿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幼儿、感染幼儿,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幼儿,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幼儿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幼儿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幼儿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幼儿的人格。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幼儿,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幼儿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幼儿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教学,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幼儿发火,使幼儿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幼儿,甚至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幼儿,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大多数中幼儿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佼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冕爱的好幼儿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幼儿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幼儿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