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因为有关研究表明,3--12岁是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技能的愿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将会贻害终生。国外也曾有教育家这样说过: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现状分析:
(案例一)
每次进行手工活动、数学操作活动的时候,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老师帮帮忙”,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幼儿却只是站在边上,脸上带着悲伤、惶恐的神情看着其他在做的幼儿。
(案例二)
从现在进入小班的孩子中,我们越来越多得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竟然不会自己吃饭!在用餐的时间,看到孩子有的呆坐在餐桌前,有的东张西望。要么是叫着:老师,我不会;要么是用小手抓饭。原来,他们在入园前一直是有大人喂。有的孩子由于长期使用纸尿布,还不能很好的控制小便,天天尿湿裤子。
当今社会的幼儿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他们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和成人的娇惯下,依懒性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
孩子这种“喜欢依赖别人”不良习惯的习惯非常具有危害性,它使幼儿不容易融入社会,会妨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要强调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性的培养是时代对幼儿教育的要求。幼儿教育应该给予孩子终身有用的基础素质即独立性。
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从小抓起,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也指出:3-5岁这一阶段的幼儿是自主性、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由于已经能独立行走,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成人,因此能独立地去探索新奇的、对他而言有趣而陌生的事物。
二、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培养幼儿将来成为有创造性、开拓型的人才,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是新一代必备的素质之一。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生受其累。”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独立性生活能力和习惯,既是为幼儿于入小学做好准备,又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从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来看,现在比过去更需要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双薪阶层的孩子需要有自我服务的能力,能够独立的应付社会上复杂的突发事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国际眼光和全球观念的人才。如果缺乏独立性,孩子长大后怎么能走向社会与人相处、交往、搞好自己的工作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缺少独立性将来就很难生存。
三、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独立性的培养呢?
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浅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之一 幼儿独立性习惯的发展(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