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当中如何把握提问艺术
[摘要]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成功的提问,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面向学生、认真研究,把握好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艺术。
关键词:提问;基础;原则;方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并非教师的单边活动,它应该具有教与学的双边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教法和学法互相碰撞、适应、启迪,乃至融为一体,这种作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如果单纯追求教师教法的艺术完美和独特风格而忽视学生的学法和反馈,这种教法只能是孤立的、僵化的,至多是形诸文字总结上的“木乃依”,最终还是不得法。我们说教法和学法互相联系、互相适应、互相启迪、互相作用,乃至水乳交融,那么就绝不是二者机械的相加。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教与学是这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具体地说,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让学生沿着教学目标前进;同时,学生的学法又影响着教师的教法,要依据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节自己的教法。教师的教法要通过学生的学法体现出来,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提问,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自然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疑密切相关,互为依存,成为教学的整体,提问与释疑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风景,教师的提问制约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学的主要目标前进;同时,学生的疑惑又影响着教师的提问,不断调整问的深浅宽窄,调整提问的频率和数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提问的基础
张志公先生在论及课堂提问时指出,提问这种教法,“可以使课堂教法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而这并非每一位教学者所能做到的。有时候我们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或者瞠目结舌,不敢举手;或者轻而易举,众口一辞,难以激起他们思维的深入。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不会设问,不善于提问。
那么,教师怎样才算是善于提问,达到志公先生所说的境界呢?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两点:一点是决定于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课文体会得深不深。体会得浅,就找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找到笼统浮泛、大而空洞的问题。善不善与深不深密切相关。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借助诵读揭示、课下注释、旁批总评等”方法,要求学生自学读懂,能够背诵。在指导背诵前先设计了一组正误判断题,以排除文字障碍,又设计了7个有关内容结构的提问:
1、邹忌分别对哪三个人发了哪三问?三问中的共同词语是什么?不同词语如何记?
2、三问收到了三答,三个答句有何同异,为什么?有无记忆窍门?
这些问题都是从文章的整体理解角度设计的,不仅把课文内容贯穿起来,而且把邹忌喻理的思路清理出来,使学生在背诵中找到捷径。在7个大问题中,适时插入小而巧的子问题,例如“谁与邹忌的关系最亲”之类的趣问,让学生去领会人物语言表达的细腻感情,以加深文字异同的印象,达到准确记忆、流畅背诵的目的。试想一下,如果教学者本身体会不深,不甚了了,怎么可能设计出如此精致而又艺术的问题!
第二点是决定于教师对所教对象的深入了解。对学生的学习程度、思想情绪、方法习惯的了解,与提问质量高低密切相关。了解深入,提问具体生动,富有针对性;了解肤浅,提问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缺乏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地往往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只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方法对课堂问题作出反应的教师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能从多方面去考察一个问题,并把自己也当作其中的一个因素去考察的教师,就能采用各种不同方法去处理课堂上千变万化的情况,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身在教室并不一定就是深入教学实践,就是了解学生;只有认真研究,仔细洞察,分析学生和学情,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把握学生课堂心理流向,因情设问,因人施问,才能取得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他们的怀疑心理、饥渴心理,采取与课堂情境的相应方法(即兴式、比较式、引情式、设疑式、逗趣式)和应持态度(一要热心,二要真心,三要平等心),特别是对学生焦虑心理的分析、调剂和控制的研究,为灵活多样、层次清晰、科学艺术的提问奠定更为厚实的基础。
浅谈在教学当中如何把握提问艺术(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