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把握教材精髓和把握学生心理状态,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基础。
二、提问的原则
提问,这种传统的教法,一向受到古今中外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十分注重提问,《论语》中有关思考的名言和他的教学实践充分地说明了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也提出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因此,提问教学要在继承中外提问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形成风格。把握激活学生思维的原则,让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一)整体性原则
语文课堂提问的整体性原则是由语文学科本身性质决定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不是语言材料的杂乱凑合;一个单元是一个整体,不是文章的无序拼凑,它们有着自己的内在联系,反映编者的意图,体现大纲的要求,组成了某一学段的统一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任何一个整体都具有其特定的内在结构,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识。只有从整体出发去考虑局部,局部才有意义。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十分重视整体的地位和作用,设计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彼此形成了有着不能任意分割的、紧密联系的系统,而不是孤立的、杂乱的问题材料。尤其在单元教学中先有总体设计,或一线贯穿,或逐层递进,或组合比较,一定要注意全套结构的内在联系,注意有“帅”。如设计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从统筹处理“学习对比写法”的整体要求出发,再由不同的侧面来体现这个单元教学的总要求,落实到局部的每一课上,从而实现整体目标。《一件小事》从心理对比设问,《变色龙》从语言对比设问,《制台见洋人》从态度对比设问,《第二次考试》从两次考试情况对比设问,《最好的顾客》从买花圈前后言行对比设问,这样的提问设计达到了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目的。既有统帅,又有兵团,兵团按帅意作战,完成单元的战略任务。一个单元是这样,一课书也是这样。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譬如文学鉴赏课,重视先抓表象阅读,粗知整体,建立整体意识。运用概括的方法提出诸如“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为每幅景取一标题吗?”“这篇小说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吗?”“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等问题,让学生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没有整体性原则,设计的问题往往支离破碎、琐屑繁杂、缺乏主脑,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课堂的节奏也会显得不明快、不清晰。整体性原则的运用,会造成一种大开大合、明快推进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的小巧性原则
小巧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教学中两者交错使用,使课堂教学呈现明显的逻辑层次。所谓“小巧”是指设问从一个既和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有一定联系而又易于进入答题状态的切口入手,这个切口绝不是信手拈来的片言只语,而是经过教学者精心挑选、充分考虑的勾联教材阅读指导与学生学习思维的文字材料,是沟通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的通道。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小巧性提问原则。例如,在讲读《七根火柴》时,开篇以《夜走灵官峡》引入,提出“大作家为什么写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的问题,从“小故事”这个切口,引导学生去体会重大主题的表现手法;在分析无名战士人物形象时,没有设计“课文是怎样描写无名战士的”这样大而泛的问题,而是设计了“无名战士是怎样上场的?你们是先听见还是先看见?”等问题,从听与看的直觉小切口入手,把学生也放到作品中去;没有设计“作者是怎样进行动作描写的”的问题,而是设计“卢进勇看见无名战士做了哪两个动作?”“猜想一下,‘推’‘举’这两个动作发生时无名战士在想什么?”等问题,切口只抓住两个关键词,具体而小巧,引出的却是人物描写的大问题,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正因为切口小巧,学生容易入题,思维不易阻塞;正因为切口具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了一座通向探索未知的桥梁。以小见大,从小切口入大主题,正是小巧性原则的妙处,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诀窃。
(三)提问的民主性原则
教学从来就不是单边活动,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双边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提问的民主性原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难度设计在中等程度左右,既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又推动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整体提高。如果问题设计面向尖子学生,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兴趣顿减,课堂便成了少数人的天下;问题设计偏易,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教学徒费时日,也热闹不起来。因此,面向大多数学生设问,无疑是教学民主的重要标志。二是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个“平等”是学术讨论面前的人人平等,是闻道上的人人平等。如果教师自以为真理在握,以法官身份判定一切,生动活泼的讨论局面是难以形成的。要以学长的身份参与讨论,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点成绩。虽然对教材的把握成竹在胸,即使对问题的答案作过认真的思索,也从不拘泥于己见,用现成的答案去匡正学生,而是尽可能地引用学生的回答来作结,让学生感觉是自己探索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给予学生的感觉是学长在双方的讨论中把答案修订得更完整、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在民主性原则的运用上,要善于借问提问,还问于学生。要高度重视收集学生课前的笔问,把学生小条子上的问题组织拼合,重新构思,组成系列,交还学生,上课问答。经过教师组织拼接的问题,思维层次提高,无疑对学生是很好的启发,是方法的授予,是第二次学习;而问题的重新组合排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浏览众多学生的提问内容,无疑是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学情,教学更有把握,提问更有的放矢。这样的问题返还的作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种创造,是真正的教学民主。
(四)提问的创造性原则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教别人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借用一下,教学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问自解。提问设疑的目的是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要达到这一目的,设问必须要标新立异,亦即要求新颖、生动、有趣味。陈旧的、刻板的、乏味的问题难以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而过难的偏激的设问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无端紧张、焦虑而抑制思维的畅通,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新颖的提问特别重视设问的多角度性、多层次性,但又做到目的的单一,导向明确,叙述风趣,角度新颖,富有启发。这种新颖性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例如教《故乡》,激励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写杨二嫂?可不可以不写?”然后欲褒先贬:“这个问题是怪呀,连教师也没有想到,为什么要杨二嫂呀?”“因为她是女的,女的与男的不同?”分层地进行导向,启发学生,终于让学生自己弄懂:杨二嫂与闰土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外貌不同,然而20年后生活景况更差却是相同的事实,表明作者从不同角度选取典型人物来共同表达中心的匠心。又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设计:“为什么要安排刘兰芝对兄长允婚一节?去掉这一节,让兰芝在兄长逼婚时就自杀,形象岂不更刚烈?”这些问题的设计切合青年人思维实际而又新颖、有趣,极能引起学生论辩的火花,拓展思维,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的印象。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1月-2007年12月)
2、《语文导读法》黎见明、钱梦龙
3、《语文教学现代化刍议》程达
4、《点拨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蔡澄清
5、《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