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公立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思考
在幼儿园中,幼儿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同伴的影响与教师的指导,其中教师处于指导与引导的位置,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幼教质量。幼儿教师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大辞典》认为,培训是指在职、在业人员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满足幼儿园教师在专业上发展的需求,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园教师在专业上、学术上和人格上得到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能力水平。
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满足幼儿园教师在专业上发展的需求,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园教师在专业上、学术上和人格上得到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一、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
在职培训,最主要的主体是参训幼儿教师群体,所以要考虑幼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培训就是要让接受培训的教师,能够激发学习的意识,使得教师在培训中有所收获,获得知识层面的提高。不同的培训者,所掌握的知识层面各不相同,所培训的内容又都是不同级别的,因此在培训前对幼儿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有所了解,就很好的去设计培训内容及培训的环节。这样一来,幼儿教师能接受的内容就更宽,也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去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更不相同。因此,培训要分为不同的级别,如新手教师和工作十余年的老教师,新手教师就要培训其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师德的教育,而老教师就要开展一些类似于课题之类的培训。这样分开来培训,培训效果程度就会有所提高,且培训针对性显著,不会造成培训目标发生偏离。
总之,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老师的具体需求,提供合理的进修课程,充分考虑老师进行有效教学所必需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及文化知识来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体现培训内容的科学化和全面化。使不同老师通过培训能够各得其所、学以致用。
二、参训前充分了解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的合适性
教师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使部分教师逐渐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培训是为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得到提高,因此,培训者在培训前需要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做一个调查,目的是了解参加培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和选择合适的培训形式。一方面能够了解参训教师对此次培训的内容需求,同时也能够调动培训者自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知道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就会有所选择的去了解此内容适合什么样形式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合适性,就能够引起参加培训教师的兴趣和对培训时能起到交流与互动性的活跃。
三、态度方面
培训是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的途径之一,态度是决定收获的来源之一。培训者要做到这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培训教师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接收到培训的通知时,要做到对参加培训教师进行培训内容需求调查的同时,还需要明确自身的学习态度,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不仅仅是培训而是互相交流学习。其次,在培训进行时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参训教师不等同于学生,她们的思维更加的发散,同时对幼儿方面的问题也会更加的关注。再次,端正参训态度。培训不单单是对内容需求方面还有一些涉及相关的问题,需要培训者需要做足^^文档的准备。最后,在培训结束后需要与参训的教师做一个课堂结束沟通交流会或者是提问,统一做一个在针对性问题上不明白或是不理解的小探讨。这时,培训者与参加培训的教师既是合作关系也是教学关系。而且在培训后建立长期的互动机制,既利于参加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利于培训者收集信息,优化培训。
关于对公立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思考(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