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幼儿教育观的重建研究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的总和。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发展中,曾出现过单元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区域活动课程、瑞吉欧课程、整合课程。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幼儿园整合课程以内在的价值观念,使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种课程形态,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逐渐代替了过去的分科课程而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的主流。
一、.幼儿园课程重建整合的需要
所谓幼儿园课程整合,就是把课程中内在联系的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起来,使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幼儿园课程形态。在幼儿园课程整合中,既要考虑幼儿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科知识的性质;既要注重幼儿的认知,也要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强调知、情、意行的统摄及幼儿、知识、社会的统一。它不只是教材的单因素整合,而且是教师、幼儿、教材、环境的整合,以整合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因此,在进行幼儿的课程整合时,需要考虑实现四方面的整合:教育活动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符合;教育活动与群体儿童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教育活动将幼儿发展与学习连结为一体。幼儿园课程整合已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幼儿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需顺应整合理念发展的趋势,在实践中构建科学教育整合的策略。
二、怎样重建幼儿教育观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认识模糊,家长与教师存在不协调的教育现象,家长与教师在思想上有分歧,教师觉得家长不懂幼儿教育,无知识或水平低而不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则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为了让孩子提前学知识,幼儿园应象小学一样教孩子学写字、学拼音、算算术,说儿歌、讲故事,因此对老师布置的有些任务认为不务正业而不予合作。教师对家长更多的是无奈和抱怨。有时为了保证生源,教师必须迎合家长的意愿,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教育陷入误区。如何转变家长的传统观念,让幼儿教育从误区中走出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有坚定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传到授业解惑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而依法治校,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但要承担教育好幼儿的责任,还承担着做好家长工作的任务,幼儿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这是搞好幼教工作的前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各种专题讲座、亲子活动、教育教学论坛等多种形式,向家长、社会大力宣传幼儿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幼儿教育的目、任务、内容和形式,营造良好的幼教氛围,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转变家长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使幼儿教育沿着良性发展轨道前进。
2.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角色、教学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固有的自上而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显得不适应,只有管理理念和行为发展了,新课改精神才能真正地落实,幼儿园乃至整个幼教事业也才能稳步发展。
对照幼儿园新课改理念,并结合我们现有的教育实践,会发现在现行的幼儿园管理体制中权威式管理方式明显。权力高度集中,凡事都由领导来决策,而老师只是执行领导的指示和任务,使教育教学工作变成服从命令,教师在工作中只是敷衍的完成任务而已,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师的聪明才智都得不到最大发挥。这不仅不符合教育的主旨,也会使教学个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这恰恰与新课改所提倡的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管理思想相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