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符合新的教育形式的管理体制,我认为必须权衡好“三种做法”:一是弱化“行政型”的管理模式。现行的幼儿园管理常常靠开会、听汇报、布置、命令等方式来推动工作。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这种“行政型”的做法,不利于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尝试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融合。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顺应人性的需求,尊重人的个性,使被管理者心情舒畅。从而产生最大的管理效益。人性化管理的重点在“理”不在“管”,管理者应与员工开诚布公,广泛交流沟通,让员工说出心里话,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理解教师的情绪,减少教师的怨气,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但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不要制度管理。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真正的人性化管理是通过严格、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习惯。三是努力践行以“科研为先导”的“专家型”管理模式。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幼儿园管理应着力营造一种适宜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氛围,以科研为先导,经常给教师们“压担子”、 “指路子”、点拨、鼓励、帮助他们钻研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探讨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样就可以带出一支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队伍。
3.转变传统的课程观
我们的课程观是把课程看做我们要交给幼儿的东西,严重的忽视了幼儿的发展、兴趣需要、主动性与差异性,有的课程内容远离幼儿的生活实际,这种由成人强加的课程,不可能成为幼儿有效的经验,也无法使幼儿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必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因地制宜,以适合本地幼儿的方式,去组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使用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教材,提倡教材内容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这是课程构建的切入点。但多数农村幼儿园规模较小,师资力量有限,建设园本课程相对困难,我们要以县城公办幼儿园来牵头,成立乡镇中心园教研组,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摒弃一些,加入一些,开发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教学方案”。努力发掘自然资源的教育潜力,利用地方特色及自然乡土气息,为本地幼儿园教学增添活力和生机。鼓励教师成为利用各种资源的合作者,参与实践,要有开发意识,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开发本土资源,探索既适合自身又适合幼儿的本土化课程体系。
4.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
在教学组织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幼儿是为完成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服务,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儿童呆坐、静听、接受,幼儿必须按教师预设的一步一步往下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幼儿的回答不是自己预设的结果,而打乱教学思路,这样就没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禁锢了幼儿的思维。教师教学中缺少专业指导,不会将快乐教学、个性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对于许多教师来讲,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最恐惧的莫过于课堂秩序的失控,因为他们无法预想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也不知道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因此,他们首先追求的是课堂秩序的稳定和可预测、可控制,构建一种简单的课堂秩序。“操作材料少,自主选择少,自由交往少,纪律约束多”是我们课程组织方式的真实写照,这种方式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真正习得的是听话和服从。靠说教而传授的知识难以被幼儿消化和吸收,这就使幼儿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要使幼儿主动探究,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集体教学与区角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并体验学习的快乐。
5.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关注幼儿终身发展,要求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做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改变原先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一切围绕孩子的探求与思索进行,为孩子创设情境,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贯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快乐,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