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扩大质疑空间,让幼儿了解"为什么?"
从怀疑中思考,一切都始于怀疑。古人云:怀疑是思想的源泉,是学习的终结。学习存在疑问,小问题也很少。大疑则大进。提问是创造幼儿的关键。因此,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知识和经验,教育目标和活动特点,对儿童进行质疑。孩子们勤于思考,勤奋思考,勤于活动,然后勤奋创造。
1.改变提问类型,扩大幼儿的思维空间。想象力是创造的先驱,产生幻想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基础。通过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选择性提问与开放式提问的合理转变将极大的扩大幼儿的思维空间。如在讲《刻舟求剑》的故事时,当船移动时,失去剑的人必须标记船,然后沿着河下来捕鱼。在这个时候,他问了一个有选择性的问题:"你说他能得到剑吗?",于是孩子们纷纷描述情景展开想象,有的说能捞到,有的说不能,这时我又开放性的提问问到:"为什么呢?",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阐述自己的各种理由,最后为了让孩子的思维空间再扩大些,创造性的想象更丰富些,我再一次运用开放性提问问到:"如果你是哪个丟剑的人,你会怎么做呢?"这下孩子们就更踊跃了,有的说用吸铁石吸,有的说请潜水员下去捞,还有的说发明一种可以遥控的剑,一按遥控的按钮,剑就自己会浮上水面通过改变提问类型,扩大幼儿思维空间。
2.展示质疑过程,提高质疑敏感性。
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力量思考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具有成就感和鼓舞性了。如在大班教学活动"找男孩,找女孩"中,请两位男孩两位女孩,把他们化装成四只小猴子的模样,从外表根本看不出谁是男孩谁是女孩,请全班幼儿猜一猜,她们中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大家猜的结果各种各样于是大家分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分辨出他们,有的组说让他们说话听听声音,有的组说让他们做操看看动作,还有的组说让他们去掉化妆看看长什么样子在请四只"小猴子"做完他们上述的动作之后,很多幼儿说出正确答案。使他们体会到了思维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魅力。
(三)利用操作活动,让幼儿知道"怎么办"。
活动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与他们自己的运作和活动密不可分。皮亚杰认为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活动。活动是主机和对象之间的桥梁,也是发展的直接来源。幼儿的创新素质只有在其活动创造中才能获得,因此要精心设计幼儿的创造活动。
1.提供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幼儿的需要。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尽管同一班孩子的年龄是相同,但每个人发展的水平却是不同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提供多种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逐步达到发展目标。如:在中班认知区的50块拼图游戏中,将它分为一、二、三,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中,要求幼儿能独立拼出全部50块拼图;在第二层次,也就是中间层次中,要求幼儿能够对照样图拼出50块拼图;在第三层次,也就是最低层次中,要求幼儿能按照我提供的底版,将50个谜题与样本进行比较。这种困难和分层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自由选择,而且还使幼儿能够从容易到困难中挑战自我并获得成功。
2.改变示范策略。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在对幼儿进行示范教育时采用全程示范的方法,但其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幼儿思维的依赖性增强了,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想象,久而久之,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慢慢萎缩。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全程示范改为半程示范和尝试错误法。如:在教学活动"卖玩具"中,请幼儿自带一个自己不需要或是不喜欢的玩具,事先定好想买的价钱(自己先定,再集体讨论,最后确定)。然后发给每人很少的"钱"(以圆片代替),最终的目的是请幼儿既能将手中自己不需要的玩具"卖"出去,又能将别人手中自己喜欢的玩具"买"回来。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由于手中想买的玩具价钱较高,或是自己不会与别人交流等等因素,导致产生了手中的玩具没有卖出去,而自己喜欢的玩具想买,钱又不够的结果,有的孩子甚至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就请即把玩具买了出去,又把喜欢的玩具卖回来的孩子示范了他买卖玩具的过程,发现他们成功的经验——会主动交流,如大声吆喝、介绍玩具的优点等;会善于调整,如主动减价,讨价还价等。之后再给尝试过失败的孩子们一次机会,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之后在进行一次买卖。通过这一活动,可以看到了改变示范策略起得非同凡响的效果。
3.注重结果交流。
在活动区的游戏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和想象的过程。游戏中替代材料越多,儿童选择的空间越大,他们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就越多。为此,我对替代材料进行了分类。摆放在箱内,称之为"百宝箱"。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游戏需要的"百宝箱"中自主寻找、组合、制作材料,尝试多种玩法。可有不少孩子不太明白"百宝箱"的作用。一天,幼儿在进行"娃娃家"游戏的时候,"爸爸"为了接"宝宝",从"百宝箱"里找出两根长的积木夹在两腿中间,当做自行车。路上,"爸爸"又自言自语道:"咦?怎么没气了?"就又到"百宝箱"内找出两只高度相同、大小不一的署片罐,把小罐套到大罐里替代打气筒。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在游戏后的讲评中表扬了当"爸爸"的幼儿的这一系列行为,并请幼儿再仔细想一想,"百宝箱"的东西,还有哪些用场。以后的游戏中就发现,"照相馆"的幼儿会从"百宝箱"里找出挂历纸,当作背景给顾客照相;"肯德基"的"服务生"会从"百宝箱"中找出红色的橡皮泥当作"番茄酱"给顾客蘸交流使幼儿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四、几点体会
(一)善于鼓励
陈鹤琴先生说:"幼儿喜欢成功。幼儿不仅喜欢动作,更喜欢动作有所成功。已有成就,就有自信力;成功愈多,自信心愈强,愈易成功。"幼儿往往在创作之前有其中一些问题:"我说过这个,这是正确的吗?“我会老师这样批评我吗?” “孩子们可以嘲笑我吗?”"因此,教师应为儿童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是孩子创造的勇气,消除幼儿的各种关注并使他们充满信心的前提。幼儿喜欢听"好话",赞美和鼓励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和勇气,所以应该多用积极的奖励。教师也应该根据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实施教育,为了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教育孩子,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创造的激情。如:在各种活动中,将目标分为高、中、低层次,根据每位幼儿的发展程度,在活动过程中对他们实施不同的目标。
(二)善于引导
因为幼儿的思想主要是直觉图像,知识和经验相对较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往往陷入新旧知识的联系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创造而不是制造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人。从活动的内容出发,他们应该在幼儿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利用儿童原始知识的可用性。使新的知识能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之上,从而使新旧知识相互利用,将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内在结构中去。例如,在大型音乐欣赏活动"狮子王三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澄清了这种欣赏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儿童的全部感知上,让不同大小和狮子的狮子不同,并使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此,通过看、听、说、想、演等一系列活动,启发幼儿"听"出大狮子强而有力的脚步声,听出小狮子轻快、活泼、调皮的脚步声;"看"到一对亲密无间的父子,儿子在父亲边撒娇般的玩耍,父亲不时停下自己的步伐等着小狮子。"倾听"和"看"加深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进而激发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最后再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这对父子画上一副画像。
(三)善于延伸
每次活动的主题仅仅靠在短短十几、二十几分钟的教学互动中完成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主题延伸,激发幼儿继续深入活动的欲望。如在大班的树叶贴花活动中,我利用幼儿园门口有银杏树这一特点,带领孩子找寻银杏树的落叶,再根据各自的想象,在铅涂纸上粘贴各种动物或人物和风景的图像。活动并没有就此打住,孩子们发现秋天有许多树都会落叶,而不同树的叶子的形状、颜色也是各不相同的。于是,请孩子回家捡来各种树叶,带到幼儿园美工区,继续制作树叶贴画。既丰富了美工区的材料,延伸了活动,又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需要教师给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并尽力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激发幼儿创新的欲望,正确引导幼儿开展创新的过程,为造就二十一世纪新人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