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是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就智力发展领域而言,一般认为遗传提供了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则是将这种可能性发展转化为现实性。遗传的作用主要在行为遗传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中探讨,而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的作用。环境可分为胎内环境和出生后环境,出生后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胎内环境不仅对个体生理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对心理发展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将会反映在出生后的各发展阶段。例如,胎儿期中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后注定是智障儿童。这本书主要探讨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三)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及影响,其目的之一是要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决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理论问题,从而构建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要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就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先天遗传给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书着重探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在人类心理发展上,既要重视其外因,又要重视内因。人类身心发展是主动的,所以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既要关注发展,又要强调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量变,但另一方面又有阶段性的质变,应该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既科学地解释幼儿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与培养提供了依据。
比如书里说道幼儿的一些心理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缘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强。喜欢提问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的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嫉妒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的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人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书中提到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语言技能密切相关,语言技能中的句子成分、句法结构、语义特征等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Jenkins和Astington对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进行了测量,也发现一般语言能力与错语信念的成绩有很强的正相关。我国的吴南,张丽锦的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张旭的研究发现在3岁和4岁两个年龄组中,语言能力超常的幼儿在错误信念上的表现均好于语言能力一般的幼儿。
再比如说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Leslie指出,假装是心理理论的一个部分,从此假装游戏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指出,在假装游戏中,更多参加角色扮演的儿童,或者在幻想测验上得分更高的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比其他儿童要好。
其实家庭因素在幼儿心理学中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有研究发现儿童的心里理论的发展和兄弟姐妹的数量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类型相关。Ruffman等的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内,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语言交流与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呢有重要影响。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阶层都可能引起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差异。李燕燕、桑标的研究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严厉惩罚”和“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正相关。现在研究几乎都认为更多谈论情感的权威型教养方式比更多使用申诉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更能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还有研究发现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时间也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国外有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比受拒绝儿童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王益文等的研究发现攻击儿童与无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间接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儿童。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理论有关的内容的训练都会影响到心理理论的发展。
通过学习,我对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思考。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修炼,调节自我,保持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人。教师蕴含于中、形之于外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幼儿的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科学的幼儿观和教育观。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全体幼儿,而不只是爱几个孩子。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
2、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评价能力。第一,应加强教师的理论只是学习。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邀请幼儿教育专家来园讲座、指导,使教师尽量多的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和技巧。为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同题和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打下基础。第二,为了使孩子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需要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能力,学会使用各种方式对幼儿的动作、认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平时可以开展案例分析、研讨学习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而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心理学的内容。在读这本书时,使我更加充分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发展的机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我觉得每一名幼儿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