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观念的家长会模式“教师是演讲者,家长是听众”,所以家长兴趣不大,不愿参加家长会。我们可以改变老的形式把家长会改为“家教辩论会”。老师举出几个班上幼儿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以家长为主,让家长分析讨论,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辩论中,家长们更新教育观念,对照事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产生学习和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兴趣。待家长们发言完毕,教师再有的放矢的发表意见,表明观点,介绍经验,其效果事半功倍。
4.家长园地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老师们似乎已习惯于用更多的心思来设计栏目、寻找内容,而忽略了家长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我们为什么不准备一块小天地,将家长请到家长园地中来。如“夸宝宝”栏目可写孩子在家的表现;“我的育儿心得”让家长畅所欲言;“我的问题”可写上家长的困惑等等。家长园地不应该只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要调动家长积极参与的兴趣,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搭起一座彩桥。
5.家园共育袋
我们可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家园袋。每周,我们都将幼儿所学的内容及作品全部放入袋中,还可随时将幼儿在园情况,教学内容及需家长帮助等内容写好,放入袋中。由于袋里装着孩子们小小的成果,家长们会很乐意每个周末将袋子带回家与孩子一起分享,周一再带入幼儿园。另外,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有何意见、要求都可写下来装入袋中,以助于老师工作的提高。家园共育袋使忙碌的家长能更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无声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6.个别化的家园沟通
由于每个孩子个性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家长文化素质的不同,因此要采用个别化的家园沟通,个别化家园沟通的方式有家访、约谈、家园联系册、电话、便条以及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目前,我们幼儿园上了宽带网,并且实现了班班通,这样就更加拓宽了渠道,网上交谈也是很方便的。个别化的沟通要着重于针对每个幼儿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而进行,以促进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
总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主要靠我们教师做出努力,教师常常要换位思考,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相处,遭到家长误解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善于自控;遇到矛盾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双方都有责任,但教师更应主动些,教师要主动反思,并且要努力为沟通渠道创造条件。幼儿教师要真正从狭隘的教育观中走出来,必须充分认识到:家长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版
2、李飞,杨坤.教师和家长沟通的策略.北京.中国教师.2006年8月.133页;
3、黄倩媛.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巧.杭州:幼儿教育.2006第08期.56页。
论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3)(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