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家长或幼师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老师,不如说与幼儿一起共同成长与进步。不断学习新的培养方法,并实践,再对培养方法进行纠正研究,从而整理出适合不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榜样。之所以有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排除是自己家长或幼师生活习惯比较差,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所以家长与幼师需要从自身做起。
三、教育启示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内,幼儿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幼儿一起生活学习,对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也显得十分重要。作为幼儿园教师,针对幼儿不爱分享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来鼓励幼儿分享行为
教师在环境创设、一日活动安排可适当为帮助幼儿养成分享行为提供帮助:
如:提供适宜适量的活动场所和材料
幼儿园应该提供足够多的、适合幼儿玩的室内和室外活动材料,一面幼儿因为争抢而发生争吵、竞争。对于收幼儿欢迎的玩具,教师足量提供。活动的场所应该足够大,有研究表明,活动场所的空间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当幼儿能舒服的在活动区里游戏时,分享的行为更易发生。
教师也可在图书角提供有关分享合作的读物,可以通过童话、寓言、神话、儿歌、动画片中塑造的生动、正面、积极、富有童趣的文学形象,来感染儿童,提高儿童的分享意识。
(二)建立分享规则
有规则的保障能让分享持续保持下去。在幼儿分享活动中,建立规则十分必要。①平等规则,幼儿可以将自己的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小朋友,而不是只分给好伙伴。教师可以让幼儿换位思考,假设是他没有得到分享的玩具,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帮助幼儿建立平等分享规则。②共同分享规则。在活动区,几个幼儿共同享用活动材料,可以提示幼儿自己通过协商达成如何分配材料,培养幼儿分享合作精神。
(三)设立分享日
教师可在一周的某一天设一日为“分享日”,并规定分享的具体时间。这天幼儿可将自己的玩具或其他物品带来与园里的小伙伴一起分享,这样幼儿在分享时间里可以学会介绍自己的分享物,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自己处理与其他小伙伴交换、分享的问题,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
(四)强化分享行为
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强化。当幼儿出现分享行为时,教师可采取或语言或肢体上的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在成人的鼓励强化下可以得到巩固。在研究中发现,当幼儿由于分享而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