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素质教育之我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当前最紧急的使命,学前素质教育亦不例外。素质教育的观点是针对于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他克服了应试教育的缺点,使学生更全面和谐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最根本的教育,更应该实施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以分为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先天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运动器官、敏感器官以及脑的特性。而脑的特性和结构主要靠遗传所得,故称为人的遗传素质或者叫禀赋。后天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品质,也叫素养。总的来说,先天素质加上后天素质就构成了人的基本素质。概括地说,素质就是人的遗传素质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学前素质教育主要探讨3-6岁学前儿童在已有素质基础上的如何更全面、更好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理论学习和实践的体会,提出了一些比较有益的观点,望为我国学前教育及家长这一块提供一些观念上、方法上的参考,为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经过这两年多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指导之下,我学习到了很多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以下则是我个人对本学前教育专业中学前素质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及总结:
一、学前素质教育相关概念的内涵理解
学前素质教育首要在于“儿童的发现”。儿童不是大小人,或者各种原罪的体现者,人生而有自由、理性、良心,具有善良的天性。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并非单纯的为成年人生活做准备,具有独特的意义。学前素质教育是培养自然人,要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否决成人掉臂儿童的特点,凭证传统私见强制儿童接受违背自然的教育方法。要求尊重儿童和研究儿童,把孩子看做孩子。大自然但愿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若是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次,就会造成一些年轻的博士和齿豁头童的儿童。在学前素质教育阶段:0-2岁,婴幼儿期,以身体的养护为主;2-12岁,儿童期,以体育训练和感官训练为主。学前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天赋能力的和谐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要适应自然,按照儿童的天性及其发展顺序来进行教育。在和谐的发展教育中,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关键,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品德教育的本质核心就是爱的教育,无论哪种教育都要以爱的情感为基础才能取得成果。在家庭中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母爱和父爱,在学校里,教师要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热爱幼儿,教导幼儿,师长理当与幼儿共同生活,产生深刻的感情感,并通过杰出的模范作用,诚心诚意地以母爱精神去感化幼儿。
二、学前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学前素质教育基础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证明了学前素质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上面一些学者的见解,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的教育,而全民族素质教育取决于基础教育,故学前素质教育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学前素质教育整合性
根据笔者学过的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古今中外有许多幼儿教育专家,他们都谈及了关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介绍。例如,外国的亚里士多德、卢梭,中国的陈鹤琴、蔡元培等等,这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人的整体性的发展。学前素质教育的整合性其实就是指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全面主要是指学前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充分发展,和谐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情感、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全面”和“和谐”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儿童,其实就是指情商(EQ)和智商(IQ)都较高的幼儿。
学前素质教育之我见(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