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是幼儿的视觉语言。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幼儿表达对世界认识的一种语言。” [3]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儿童绘画创作的表现形式和绘画方法都过于单一,材料运用不丰富。教师都是以蜡笔画、简单的线条画为主。一般都是以临摹老师准备的一个固定教材为主。一个课堂上的小朋友的绘画作品都很相似,色彩、运笔和思维都相对固定。因而会影响学前儿童认知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实际生活中,因为学前儿童年纪尚小,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绘画对象的观察也会不够细致,因而会直接影响的儿童绘画作品的细致性、丰富性。
传统的学前儿童绘画教学大多数是临摹和记忆为主,幼儿园和家庭的绘画活动目的性很强,重结果轻过程,老师和家长一味的追求结果。极大的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园绘画活动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幼儿教师转变传统的绘画教学方法和观念。日常教学过程中因尽可能的鼓励学前儿童多多观察绘画对象,可以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绘画对象。
1、学前儿童日常绘画活动实例比较
例1:幼儿园紫薇班的小朋友今天要画一个关于春的主体的作品,任老师安排孩子们在投影仪上看了一副关于春的绘画作品,让孩子们人观察绘画作品上的春天是怎么描绘的,绘画作品上的春天相对固定的,孩子们拿起笔在纸上画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结果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绘画作品大多相似,只是临摹老师提供的作品上的东西,形状颜色也都是尽量模仿接近成品,孩子们很难发自内心地在绘画的作品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会影响孩子们的主观能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更严重地导致一些孩子离开课堂上的作品后就不会画画了,不看临摹教材就不知到怎么下笔了,孩子画的都是一个题材,一种风格的作品。这样的传统绘画课程会导致孩子们缺少观察力、抹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2:同样是一堂关于“春”的主题的美术课,任老师安排了一节课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春天的景象,孩子们欢欢喜喜的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图图发现小草发芽了,彤彤发现小花开了,辰辰发现小树变绿了......孩子叽叽喳喳的说着自己发现的景象,这个时候任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观察小草的样子,说:“宝贝们再仔细观察下,叶子都长的什么样子啊?小花都有什么颜色啊?小树是不是都变绿了啊?”毛豆说叶子长长的细细的,图图说叶子扁扁的圆圆的,秀秀说叶子还有像小伞一样的.....颜色各不相同形状各不相异。这会儿孩子们又开始观察期小花了,小花的颜色有红的、黄的、紫的、粉红的,玫红的等等,形状那更是各色各异,孩子们像春天的百灵鸟般开心的讨论着,你看春天的花儿们真是太美了,不但是颜色漂亮,形状也美极了。一阵风儿轻轻吹过,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中小花、小草、小树的气息,告诉孩子们树叶,小花,小草们正在摇曳着他们的身体向孩子们微笑和打招呼,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回到教室后任老师让孩子们用刚刚自己小眼睛看到的、小手摸到的、身体感受到的东西来画下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话,孩子们的画上小草和蝴蝶的,蜜蜂和小花、还有画自己正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春天里快乐的奔跑的。
孩子们本来对春天的概念很模糊,但通过一堂课的观察,赋予了春天色彩和生命。也让孩子们感受到春天里的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气息和形态。这样的美术课不仅积极主动的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还引导了孩子的想象力,回到课堂也大胆鼓励孩子的创造力。而且更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鼓励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对事物做了细致的观察,将观察的事物记在脑海中,在进行绘画是才能将它完整的大胆的描绘出来。在幼儿园进行“春的主题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前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没能及时给儿童观察机会,导致儿童不能切实的去观察体会春天里的一切,而是固定的拿出一副成品,让孩子们去照搬照抄,限制了孩子的观察力,抹杀了每个孩子的特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如果引领孩子们走出狭小的教室,到室外,到大自然中感受万事万物,可以促进对大自然事物的兴趣,孩子们则会耐心的观察,给足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观察和感受,引导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培养孩子们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回到课堂后,老师引导启发幼儿通过绘画创作表达他们在室外的的所见所感,并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将观察到的想象事物表现到绘画作品上,引导孩子们充分的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绘画作品更丰富的色彩和内容。并尽量对孩子们的绘画过程不做过多干涉,凭着孩子们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
三、针对学前儿童绘画活动存在问题的策略建议
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现状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