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和每一个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但是他自己可以安排的时间有多少呢?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了。
③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认为“树大自然直”,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去体验,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给幼儿提供机会很重要,能够幼儿建立展示自我,发展自己,发展自己的特长,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要充分的创造这样的机会,更好的发展幼儿。
二、指导策略的意义
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就是指导,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个体,都拥有不一样的自己,每个幼儿的特别和发展的也不一样,需要我们进行指导。
(一)激发兴趣,创造幼儿的发展环境
1.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画家。
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孩子那惊人的笔墨如魔术般神秘莫测,潜伏着巨大的艺术能量。这些画虽无章法,但儿童画所表现的,是他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真实流露。稚拙而有生命,个性而有天趣。这生命和天趣的组合正是儿童画的可贵之处
2.支持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做有趣的事,不仅能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还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以绘画为例,孩子们常常在最初绘画的过程中感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涂涂画画中,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高。鲜艳的色彩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几个月的婴儿就能对颜色做出反应。当面对各种艳丽的颜色时,他们会有愉快的情绪反应。孩子喜欢拿笔在纸上涂鸦,画出各种不同的符号。这是他们喜欢的一种游戏。
3.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绘画题材。
《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们在组织绘画活动时,如果选择了孩子感兴趣的题材,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感兴趣的绘画题材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还能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使绘画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好形式。
4.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
小孩子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因此当我们提要求时,如果一本正经地对他们说“坐好”,不如说“坐着要像大白鹅,抬起头来挺起胸”更有效!因为他们经常把生活和游戏连在一起。画画也是他们的游戏之一,所以在绘画活动中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指导,既能满足孩子喜爱游戏、富于幻想的特点,又有利于他们直观理解和表现。
5.用生动的活动激发孩子的表现力。
孩子们是通过具体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感觉事物的。这是他们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为孩子们提供直接经验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也是孩子们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帮助孩子丰富绘画内容。
幼儿绘画活动的目的,不应是一种技能的习得,而是要通过绘画活动培养他们的有益兴趣,发展其观察与认知能力、表现表达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并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丰富情感、发展其个性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每个孩子从敢画、会画、爱画,到初步的会用画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睁大眼睛看世界,闭上眼睛想世界,拿起笔来画出童心世界”的发展目标。
激发创造兴趣,学会像艺术大师毕加索一样用卓而不凡的眼光去欣赏和接纳每一位孩子的信手涂鸦,我想是我们每位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
(二)培养独立意识,引导幼儿独立完成任务
在绘画中逐渐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幼儿增加自己独立完成任务,自己能够有独立的意识,能够独立的干事情,不依靠别人,不惧怕。
耐心指导,教会技能。由于宝宝年龄小,能力差,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这时父母应耐心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宝宝“自己来”的技能,帮助宝宝进步、成功,从而获得足够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责,否则势必导致宝宝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经常提醒,持之以恒。许多事情宝宝要自己来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而宝宝的兴趣广泛却并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兴趣了。因此要使宝宝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必须靠父母的帮助和督促。经常提醒宝宝按时去做该做的事,如“该洗脸了”“该洗手了”等。
(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
在绘画的过程中,最先要进行的是观察,观察的时候不能没有目的没有要求的去观察,要对幼儿提出要观察的要求,比如,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能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能够表达出来,培养幼儿每次观察都要有目的有确定的目标观察,不能囫囵吞枣,什么都是马马虎虎的,要在点滴培养幼儿。
(四)引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三岁到六岁的幼儿特点是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这个时候不能限制幼儿的想象,同时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比较浅显,不能固定她的思维,比如太阳爷爷是红颜色的,有的幼儿认为太阳爷爷是黄颜色的,这个时候作为教师不能强制幼儿,要让幼儿慢慢的发现太阳的变化,同时培养幼儿的思维发展。
(五)客观合理的评价幼儿的画
评价幼儿绘画应着眼于“童趣”。老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还可以用富有童趣的奖品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为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老师还应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实际上,自评的过程也是幼儿对自己绘画意图重新梳理与反思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胡乱评价幼儿的画,要认真倾听幼儿的语言,并且要尊重幼儿的作品。
绘画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注意在点滴的生活中,培养幼儿,在绘画中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尊重幼儿的作品,同时做到关爱幼儿,爱岗敬业。
参考文献
[1] 韩雪琦.幼儿绘画的教学意义及策略[J]. 世纪之星.2016年第09期.
[2] 钱赛佳.涂鸦期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J].读写算.2015年第11期.
[3] 解华.幼儿美术欣赏与创作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4] 徐国芬.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3年第10期
[5] 周丽.浅谈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策略的重要性[J].宿迁日报.2013年12月18日第A05版
[6]谢超香.基于内隐学习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曾虹.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