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对待和满足儿童的内心需求。
要知道,艺术创作一来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需求,其次,通过这些创作活动我们会认识到之前从未发现的孩子身上的一些主要需求。然而,我们更加容易识别出孩子的生理需求,却极大地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而当孩子需要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我们应该尽快帮助他识别到这一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他发展,如果家长只是用一张简单的简笔画就轻描淡写的带过,那么他的情感将如何表达呢?
(1.)儿童要先学会观察和思考,熟悉不同的材料,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陪伴孩子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透过孩子们的眼睛,看看他们绘画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作品表达的是不同的孩子内心不同的世界,可以让他们把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对世界的好奇探索自由地通过画面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只选择出效果的课来上,那对一些很有意义却不太容易出效果的课选择性的放弃,对孩子艺术思维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不负责任的!
(2.)孩子的内心其实是很奇妙的,想法出现的时候可能不那么复合逻辑,因此他们的画也有很大可能是我们看不懂的,有的甚至是看起来让你感觉乱七八糟的,但这就是孩子的画,对于他来说,他的画就是美丽的,能表达自己想打的。在他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画的画时最棒的!如果孩子能顺畅的表达自己的个人体验,记得要对此表示欣赏。
(二)引导学前儿童仔细观察,认真感受。
(1.)在绘画活动中,注意力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是活动持续的前提,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引导孩子观察和感受身处环境中的人事物,提升儿童绘画前对于事物的敏锐度。
(2.)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让他参与到其中,多让孩子接近自然体会各种事物和参与有趣的活动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在孩子画不出的时候,加深感受并帮助回忆细节和感觉。甚至在孩子画不出的时候,可以不断的提示孩子回忆细节以及感受,必要时还可以演示动作以及情境。
(3.)比如说学习画人物,首先我们就要学会去看,不仅用眼睛去观察,更要用心灵去感受,学会内化形象,启动情感去创造,才能为后续的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4.)观察过程其实属于画画方法的一种,尤其对于儿童阶段,他们不需要太过于强调技法,因此观察和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画小猫,他甚至不知道眼耳口鼻的位置,猫的退游机制,那他是怎么画的呢?“你在哪里见过猫?猫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呢?”有时候我们的提问刚好触碰到他们的点,他或许会用一些看起来乱糟糟的线条还表示猫的触感。
(三)鼓励大胆发挥,帮助孩子表达与创造。
(1.)绘画教学过程中,有的儿童会因为一笔画的不是那么让自己满意就不敢往下画了,或者会对老师说:“老师,我不小心画错了”。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不能是加以责备或是让他重新画,鼓励大胆发挥和创作才是我们需要做的。多去鼓励孩子,增强他的自信心。需要允许孩子经过不断的尝试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
(2.)教育者要根据儿童艺术创作的自身特点来欣赏孩子的作品。比如说涂鸦期(2-4岁)的孩子,他会完成一幅没有方向感和界限感的“画”,样式化前阶段(4-7岁)的孩子他们随着慢慢长大,与外界发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他们绘画但是从不模仿。他们会把注意力慢慢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他们可能会混淆食物的大小比例,把自己想要突出的事物放大。
(3.)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丰富想象和天真的童趣。
日本著名儿童教育作家鸟居昭美,她还是一个画家。在幼儿教育方面有五十余年的经验,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这本书里,她介绍了应该如何理解孩子的画。成年人能够看懂的画通常是有具体形象的,或者说是写实性的,人就是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和一张嘴巴的,凡是少掉一个零部件就会被认为是怪物。而孩子早期的画确实一个圆圈,一根线条,甚至是用一个点来表示一个人,成人自然无法理解。使用在书中鸟居昭美一开始就纠正了我们一个错误的观点:孩子的画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被“听”,被理解了,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画,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理解,去感受。
参考文献
著作:
[1] 张玉男,孟寿暨,燕杰,吴京一.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吴海恩,徐晶.儿童人物画教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学前儿童绘画指导现状与问题(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