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的内容、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幼儿期或学龄前期,是从3岁到6岁,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了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具体形象的表现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知过程,使其思维也是为具体形象为主要特点。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使行为表现出现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一时期的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都是无意性的,但在正确的教育影响和引导下,随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会逐渐有所改变。3岁前的儿童已经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但个性特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变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并不深刻,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虽然这一时期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还是容易改变的,但是已经成为其一生的个性基础。
3岁时期,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身心灵的转折点,从3岁开始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对儿童来说是非常大的变化,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就在于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的感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感情 。
3岁~4岁左右是幼儿上小班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幼儿语言和行为能力开始发展,但其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教师要及时合理的帮助幼儿梳理并解决其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自控能力和独立性差,喜欢模仿别人,教师常常是幼儿模仿的榜样,所有,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其树立榜样,对于幼儿错误的不怀好意的模仿应给与正确的引导。对这一时期的幼儿的教育指标是:在理解倾听上会安静的听别人说话,,并会用眼睛注视讲话者,能听懂一点别人说话的意思,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和要求并学会记住成人的指令和要求。在语言表达上能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可以正确的发出普通话中大部分的语音。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愿意和同伴一起玩游戏;在家庭中,在许多客人面前仍能够愉快的玩耍、游戏、交谈。
5岁~6岁的幼儿正式活泼好动的年纪,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有规则意识,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梳理。这一时期的孩子有了自我概念和一定的自控力,会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但仍带有主观情绪性,会受自身的知识水评限制,所有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引导。这一时期的儿童的教育标是;能专心听别人讲话并主动应答,可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事情经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并愿意按指示行动;为自己是中国人自豪。
2.认真负责,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可塑性和稳定性
个性作为每个人的特性而存在,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儿的情感往往很敏感,容易大喜大悲,变化无端,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和需求,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一时期是儿童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每个孩子都是未成熟的状态,这种未成熟状态具有可塑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的去“雕琢”,儿童的未成熟状态的可塑性是指在教育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儿童主动地进行自我塑造的能力。儿童的这种可塑性实际上是儿童未成熟状态与学前教育的内容产生了紧密的连续;其一,儿童未成熟的可塑性具有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并且儿童会积极主动改变和发展这种力量。其二,根据儿童发展可塑性的特点对于儿童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应以儿童内部成熟状态为依据,以儿童教育为外部条件。教师应正确的认识儿童,并让儿童自然的生长,儿童的教育要顺应其未成熟状态。
儿童的稳定性在其父母身边就已经建立,这种稳定性包括他已经开始规律的饮食,睡觉,并且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些儿童建立的较晚,但大部分基本都已经有规律的习性,这是儿童的稳定性,当然这种稳定性是可塑的,还有一种是不可塑的即先天的秉性。
(二)儿童个性发展的差异性
1.幼儿自身秉性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对于儿童来时也是,每个儿童都是特别的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遵循每个个体自身的秉性进行教学,将他们当成一颗种子,寻找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让其身心发展顺应自然规律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教师要遵循儿童的天性,进行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
2.家庭环境的影响
试论学龄前儿童的个性教育(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