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色游戏就是教师画好形象的轮廓,然后引导幼儿在轮廓内涂色,培养幼儿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这种涂色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我经常安排在晨间桌面活动时进行,如:操作材料上有苹果的形状,我就引导幼儿涂红苹果、绿苹果、黄苹果等。接着,一个个彩色的气球,一块块五颜六色的手绢,一支支彩色的蜡笔等都在孩子们的手中展现出来。他们看着自己的作品,惊喜外分。
二、学前儿童绘画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带小班不久后,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班上许多孩子美术课上不爱画画,他们表现不愿、不敢、不会画,什么原因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观察,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1)不愿画,这是孩子的一种不适应性,导致一些孩子拒绝参与绘画活动与其他活动;
(2)不敢画,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画家,他们从小就天生喜欢画画:他们拿到笔时会在纸上“乱画”、会在墙上“乱画”,甚至会画在衣服上,此时有些成人认为幼儿的这一行为是不好的,会骂或阻止他们的行为。殊不知这是幼儿的涂鸦绘画,是幼儿绘画的开始。他们在画画时是非常兴奋激动、眉飞色舞的,且进入他们自己的角色,在他们的世界里自由发挥,随心所欲地大胆表演着。此时的孩子进入了最佳创作状态,他太快乐了,这种状态对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此时你如果一味的制止孩子“乱涂乱画”,责怪孩子画得不好,如果你过多的制止和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画、不敢画了,畏惧心理也油然而生。
(3)不会画,幼儿生理特征即小手肌肉发育不完善所致。针对这些情况,我坚持采用正面引导,多鼓励的方法,帮助幼儿进入绘画状态。
三、学前儿童绘画指导策略
(一)语气激励:
针对一些信心不足,不敢轻易下笔的幼儿,我先组织他们坐旁边看别的孩子作画,鼓励表扬那些能大胆作画的幼儿。那些不想画画的孩子在这些情景刺激下逐渐就会产生画画的欲望,再让他们自己来画。
(二)个性引导:
当幼儿拿起笔,不画主题,自由表现时教师不要去责怪他们,并且还要鼓励引导幼儿,在他们同意下拉着手添上几笔,把他们的画往主题方面引导。例如上美术课画“鸡宝宝”时,阳阳小朋友在画以前上课画过的苹果、气球等单圆形,这时我就走到阳阳跟随前说:“阳阳,看你画的大苹果多漂亮呀,真能干。你能在大苹果旁紧挨着再画一个小苹果吗?”这时阳阳就拿起笔紧挨着又画了一个小苹果。“你看,老师在这个小苹果上添画上一个小尖尖的嘴巴,在大苹果上添画上腿和脚,这是什么?”“鸡宝宝”,阳阳高兴地拍起手来了,原来画鸡宝宝这么简单呀,阳阳自己开始画“鸡宝宝”了。并在大气球上也添画了一个小圆形,使大气球也变成了“鸡宝宝”。
(三)正确评价作品,延续幼儿绘画思维。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注重做到“重视其意,而不苛求其形;重视其趣,而不苟求其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能从技能技巧上去衡量优劣,更重要的是注意幼儿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情趣、想象力和创造性。充分控制幼儿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予以积极肯定,给予以自信,让幼儿的继续作画的兴趣愿望。为此,我设计了“绘画园地”,通常在幼儿绘画活动结束后,将幼儿绘画作品——贴入“绘画园地”,在老师引导下,让幼儿来评价,画的好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如构图好、画面干净、颜色涂均匀、丰富、会动脑筋、画的有趣、想象力丰富等等。画的不好的提出不足之处,例如:如果我来画,我将……,还可以说说如何表现就更完美等等。评价中要提出老师不同看法和希望,以促进幼儿不断追求新的发现。在评画中,孩子能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找出自己不足之处,如色彩不够丰富、画面脏、构图大小不太合理等等,而且能够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并且通过评画交流进一步扩展了他们的思维,使幼儿审美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促进绘画的总目标
绘画的过程就是在绘画语言、画家意图和绘画题材之间反复适配的过程,这种反复适配的目标是构造一个建立在合理性、可信性、真实性基础上的平面图像的审美世界。通过物象世界和画面世界享受绘画的过程。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尝试,上述方法对小班幼儿绘画指导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我班幼儿现在基本上无一不爱画画,而且幼儿情绪轻松愉快,思维活跃,言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绘画水平提高也快,相信,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时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积极地进行引导,每一位幼儿都能成为“小画家”。
文献来源:
[1]杨杰.对幼儿小班绘画有效性教学的分析[J].教师,2014(13).
[2]杜燕燕.从美入手――小班绘画教学新思路[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20)
[3]熊炜,曾冬梅-《早期教育(美术版)》发表日期2008年
[4]作者朱鸣宇《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第二期137页
[5] 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第2版)主编 边霞 高等教育出版设.北京
[6]现代美学导论 徐亮著 出版社
学前儿童绘画指导策略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