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政企关系存在的问题 二、国外企业关系对国内政企关系的影响 三、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四、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五、改进我国政企关系的对策建议
六、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七、结论
内 容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却没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双方的能力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发挥,使双方的发展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政企关系是经济发展良好的标志,政企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所以建立良好的政府和企业关系是我国企业和政府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自由度和活力。本文对我国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世界政企关系发展的历程,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观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最好的结果就是政府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而企业也取得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等。因此,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透明高效的政企关系,是我国必须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政府与企业关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
一、我国政企关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政府和企业关系的不明确成了我国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是政企不分,使政府难以公正对待各类企业,承担起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政府既是社会经济调控者,又直接管理着庞大的企业群。政府角色的不确定性,使政府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努力大打折扣。
二是国家所有,多头管理,产权责任不清。当发现资产流失时,无法追究,任何机构和企业都可以找出理由推卸责任,最终只得不了了之。
三是企业内所有者缺位,治理机制不健全,使内部人控制带有普遍性。在传统资产管理体制范畴内,就企业的经营权力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上收了下放、下放了再上收,在这怪圈中已经循环多次,但决定政企关系的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却始终没有到位,企业内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四是政府为企业设置过多的目标,降低了资本运营效率。由于政府给经营者设置了相互矛盾的目标,使企业的股东权利变得模糊,企业利益的独立性不复存在,准确成本计算难以进行,因此对经营者就很难准确考核。在出现亏损或经营劣迹时,经营者有足够的理由推卸责任。另外从世界各国当前发展来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使我国政企改革之路有了深的思考。
二、国外政企关系对国内政企关系的影响
(1)从世界各国当前的发展来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的类型
第一种是市场主导型的政企关系。即政府致力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只需要告诉企业什么不可以做,在此范围之内企业拥有经营活动的全权,政府不进行干涉。欧美多数国家都是如此,它们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不是主要生产者,要求政府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减少行政管理层次,下放权力。这种关系在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占主流。
第二种是政府主导型的政企关系。即大到制订国家产业政策,小到企业的外汇、银行贷款、海外投资、原材料供应,政府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政企关系的实质是社会资源有相当一部分被政府垄断。韩国就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的政治情结很浓,摆脱不了对权贵的依附。韩国十几年来的民主化并没使情况有根本的改观,企业对政府的依赖、企业家向政界靠拢、“商而优则仕”的现象仍不少见。翻阅近几届韩国政府内阁名单,不难发现不少部长出自三星、现代、LG、SK这些大企业的管理层。
第三种是政企合一的关系。企业没有独立的地位,完全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政府通过制定各项计划直接对企业进行控制,如前苏联和我国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关系,由于自身的致命缺点已经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WTO的框架之内,后两种类型的政企关系明显出现了向第一种类型靠拢和同化的趋势。
(2)目前来看,我国几种典型的政企关系模式同时并存
随着时间的发展,当今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政企关系上大都采用企业自主经营、政府协调指导的政企关系模式。这种政企关系模式以法人产权为主导、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并存的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政府与一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甚至乡镇企业之间,仍然保持着政企合一的关系。与所办的企业、一些基层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政企关系。大部分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与政府之间开始向市场主导型的政企关系发展。
三、 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⑴政企关系之间问题的研究
在上市公司的发展中,政治关系是不可忽略的角色,企业越来越关注与政府之间的联系。自2006年我国股市改革的成功后,印花税的调增,银行利息等的变动对股市影响,在我国引起社会公众对政治与企业业绩的普遍关注。
最早的关于政治关系与企业业绩的研究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分析可以得知,政府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市场经济的干预和诱导;二、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而企业作为主要利益团体来影响政府决策与法律制定过程的行为,受到社会各方面更多的关注。因此,按此推断,政治关系的变动将对企业业绩产生重要影响。
⑵政企关系的多重性
企业和政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理论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它们的关系也将随着产业、企业规模、位置、产品类型以及销售服务等变化而变化。现有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交警与司机’的关系。政府致力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只需要告诉企业什么不可以做,在此范围之内企业拥有经营活动的全权,政府不进行干涉;第二种是‘手足’关系。企业与某些政府部门结成利益共同体,政府全力扶持企业的发展;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没有独立的地位,完全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政府通过制定各项计划直接对企业进行协调。”这样看来,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的关系,而且存在着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关系。
在竞争方面,政府作为消费者、供应商和社会经济主体之一与企业存在着竞争关系。
(1)政府作为消费者与企业的竞争。政府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存在,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及成长的日常开销,就要产生购买行为。这种购买行为包括原材料购买、设施设备的购买、商品的购买、劳务及各种科学专利发明和债券等。政府作为消费者与企业就形成了购买关系。根据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模型我们可知,作为消费者的政府,与企业必然存在着讨价还价的竞争。所以说政府作为消费者与企业存在竞争关系。
(2)政府作为供应商与企业的竞争。政府是企业再生产重要资源的供给者。政府在调节经济社会运行时提供的资源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和物质形态的资源两种形式。政府提供的资源一般都具有社会现实用途,企业获得了政府资源也就获得了从事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因而企业普遍对寻求政府的资源有较高的积极性。这样,政府就成为了企业的供应商之一。同样,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模型告诉我们,政府作为供应商与企业同样存在讨价还价的竞争关系。
(3)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之一与企业的竞争。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之一,与企业处于平等的地位,两者在经济的运行中必然有一定的利益冲突。
⑶政企之间关系的假设性发展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进行政企关系的可行性发展,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性进展,企业拥有政治资源可以使政府与企业关系密切,企业从税收、贷款以及房地产租售等方面获得政府支持,反过来企业也可以通过担任政府经济顾问、各种咨询委员会成员以及公益性捐款等途径接触政府部门。比如,公益性捐款能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同时也为企业参与政治制定政策提供了机会,因为各种公益性捐款所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可以博得政府的好感与信任。这样企业参与了政治,其拥有政治职位的人员就可以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主动把握市场动态影响政府的决策。同样企业给政府带来了税收,政府可以也给企业提高更多的资源,比如给企业提供购买合同,提供垄断产品,减免税收。
⑷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