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重视培养、选拔和使用青年人才和青年干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和青年干部,提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所以要大胆起用中青年干部……年轻的上不了,事业怎么能兴旺发达。” “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样,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鼓励年轻人。”要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尊重新陈代谢的规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干部老化的情况不说十分严重,至少有九分半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就缺乏活力。”所以,我国改革伊始,邓小平就提出要尽快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基于此,邓小平在许多场合都强调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真正把优秀的青年干部提拔上来,要“从年纪比较轻、身体比较健康、各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同志里面选一批接班人”。[3] “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在重要岗位,管理业务宽了,见识就广了,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2] “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成长起来,我们就放心了”。[6]邓小平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身体力行地执行了领导干部退休制度,带头破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从制度上保证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为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四、明确提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途径
青年成长成才,需要有正确的途径。邓小平在许多场合都讲到了青年成长道路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邓小平强调青年要加强学习。学习是青年进步的重要阶梯。早在1978年他就提出“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3]以后又多次强调青年要下苦功夫学习。具体来说,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指出,马列是我们的老祖宗,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人变革世界的理论力量。青年只有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才能提高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的本领,才能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因此,“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二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掌握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只有这样的劳动者,才会造就先进的生产力并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所以,邓小平要求青年“用最顽强的精神去学习,使你们这一代青年成为有文化的人,能够掌握科学和技术的人”。他号召青年“一定要虚心地向有经验有学问的老一辈人学习,向群众学习”。[5]他殷切“希望全国的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准备参加建设祖国的生产劳动”。他强调青年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和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先进经验,学习世界各国人民的长处”,[5]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做到求知与修养相结合。三要学习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邓小平明确指出:“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发扬起来。”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是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具有规范意义和推动作用。青年要向老一代学习,重要的是学习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
另一方面,邓小平要求青年一代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掌握实践经验,并且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克服轻视实践的倾向,树立实践观点,而且有利于青年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把握自我,形成比较成熟而稳定的思想。邓小平充分肯定青年具有敢闯、敢干、富于创新的优秀品质,鼓励青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挫折,认为青年一代“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为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年一代只有到实践中去探索,去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才能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如果固守成规,照过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样地搞,没有一些试验、一些尝试,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败的尝试,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
邓小平还十分注重直接从基层选拔青年干部,把在职青年干部放到基层第一线。他指出:“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这个路子对,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这些年来,各地、各级组织部门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有计划地安排在职青年干部下基层锻炼,收到良好效果,提高了我国青年干部队伍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
[2]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邓小平理论指导青年工作(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