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运行规则问题研究
计算国家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电子政务运行管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通过科学有效的电子政务运行规则,能让电子政务的设计、运维和完善的全流程中有标准可依据、有准绳可制约,使政务信息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平台系统割裂等问题得到改善,从而降低运行成本,优化服务质量,树立公信力,推进电子政务的深化应用,最终实现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互联网+”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的运用和人工智能、移动产品的普及又给予了电子政务持续发展与改进的动力,为电子政务运行规则的制定、执行及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在原有的基础条件和现有的网络背景下,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如何从规则这一研究视域进行挖掘,如何对电子政务运行规则进行全方位地探究,如何从现存的诸多问题剖析出针对性的策略,是关系到政务与技术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亦对保障公众政治权利和建立运行规则具有深远意义。
一、电子政务运行规则的概念
(一)电子政务
从词汇渊源、涵义看,“电子”目前是一类热门专业,通常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其硬件与软件的发展方向与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中的数据库、纯软件开发有交叉之处。因此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电子”的含义取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这一涵盖性的术语来阐述。“政务”在中国源于《后汉书 班固传上》“京兆督邮郭基,孝行诸於千里,经学称於师门,政务之绩,有绝异之效”①。其“政务”一次被用来形容班固在地方乡里表现的勤政爱民的形象。目前,“政务”泛指国家的管理工作,“政”有政治、政府、政党、政纲、政策、政绩等,“务”有事情、事务、任务、公务等。“政务”常被很多学者当成政府事务或行政事务,实际上,“政务”还泛指党务、法务、检务、司务等一切与公共管理相关的活动[3]。
电子政务(electronic administration)是各级机关通过综合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使国家权力,承担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具体地讲,电子政务是指在革新和融合信息通信技术与党务、政务(狭义的政府事务)、法务、检务、司务等的基础上,打破各级机关与社会各个主体间的桎梏,不断地提高各级机关的业务水准和服务质量,实现整个信息平台的一体化、高效化、优质化运行。
(二)电子政务运行
电子政务运行的典型定义可以分为以下七种:
一是网站说。颜端武、丁晟春(2005)将电子政务运行维护分为网站文件组织管理和网站信息内容管理两部分。邓轶帅(2015)将电子政务看作是网站的运行管理工作,包括网站文件与目录管理、数据管理、文件传输管理、各类信息管理等管理和页面的信息、技术的维护工作③。
二是周期说。李春丽等(2015)指出电子政务生命周期包括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和运维管理,其中运维管理阶段占 80%①。
三是模式说。汪小川、朱小宁(2009)认为电子政务是一种的网络社会治理模式,需要与其相匹配的运行机制支持,即需要参与、竞争、政务、沟通、共享和安全机制的有效运作才能实现[4]。
四是机制说,吴江(2006)提出优化电子政务运行机制需要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服务评价机制等②。张建等(2005)电子政务运行机制是由政府的职能定位、发挥、服务和管理水平所形成的③。
五是系统说。张宇航(2012)认为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维护包括自行维护和外包维护,并针对外包维护的结构流程、费用、内容等进行了详细分析④。王蕾等(2014)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生命周期中系统运行是重要的组成环节⑤。
六是体系说。曲成义(2003)提出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保障体系主要是由法律法规、组织管理、标准规范等部分组成⑥。王政(2008)提出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保障体系既涉及信息技术体系,还涉及数据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组织结构体系⑦。
七是模型说。孙浩(2007)主要探讨了电子政务系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在此基础建立一种基于数字图书馆的电子政务运行模型⑧。
以上说法凸显了学者从不同时期、不同案例、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运行理论和实践的看法,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成果有着电子政务运行的共同要素,存在其可借鉴的合理性,如电子政务运行离不开组织变革、技术支持、运行维护、法律规范等。
电子政务运行规则问题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