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美育、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学生已经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有较大突破,并取得了较大成绩。而唯一一点似乎还处于被冷落地位的,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在全国推行开来。在一些大中城市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没引起足够重视,而在农村教育中更是一个死角。因此,我认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不容忽视,且要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关注并参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促进国家人才全面培养。
三、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要想解决目前遇到的心理教育问题,就要制定一套详细的教育解决方案,首先就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精细化理念最初在企业管理领域应用,源于科学管理之父弗雷里克温期洛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反映了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和精细化的服务质量。现代管理学把科学化管理分为3个层次,依次为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可见精细化处于科学化管理的第2层次。由于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这种理念逐步运用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中重要方法。具体来讲,精细化手段是对管理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形成细化及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在每一个细节上要求精准。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精细化就是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优化,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目标分解细化和责任逐步落实,运用系统化、程序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深人学生班级和学生宿舍,对学生开展全员、全面、全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各环节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减少心理问题学生及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要抓源头。高等院校不仅要重视“危机干预”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使广大学生重视心理成长。
高校老师应自主创办院级心理公众号,每周发放心理相关知识的推文。心理专干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公众号,学院建立心理知识宣传专栏,定期更新内容,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形成常态化和精细化。各级院校应配备专职人员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负责学院心理工作的统筹工作,衔接学院与学校,学院与学部心理工作。学院应派出固定的经费来保证学院心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支持相关老师的普训。专干教师负责学生心理问题情况信息收集,协助心理中心开展心理工作和直接监管学生心理问题,做到有组织、有政策、有场地、有设施、有经费、有序的开展心理相关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行动,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做到普及、深入、创新、和谐,将心理教育工程落实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观众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良好建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在实践中逐步解决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与难关。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