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持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主要关注包括人格特征,动机和个体差异。从这个角度下看年轻人手机成瘾下可表现为:
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将导致成长过程中缺乏目标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手机信息的质量和质量各不相同,容易影响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和个性认知与形成。年轻人涉世不深,且目前教育对信息化时代到来而言想对落后,人格教育体系不太健全。在对网络成瘾者的观察中,我发现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一些垃圾消息,色情消息和欺诈性消息无声地进入年轻人脑海中。 特别是一些“荤段子”,低俗文化成为年轻人娱乐时的笑点所在,然后年轻人就这样一步步成瘾沉沦。这种长时间的不健康使用手机极易使年轻人的人格低俗化及固化,对他们产生终生不好的影响。其次,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消费,手机无疑已经成为主流。成为年轻人展示自己的个性,追求前卫的工具。手机成瘾症导致了年轻人中出现各种不恰当的消费现象,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负债消费等,从而增加了他们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一旦年轻人的消费得不到满足,甚至就有可能因一时崇拜时尚、爱慕虚荣、攀比成风等扭曲的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扭曲型人格的形成影响年轻人健康人格的形成。
2.3社会心理学角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从这个角度下看年轻人手机成瘾下可表现为:
在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从众心理,这是个人在团体的压力下寻求缓解自己与团体之间的冲突并增强其安全感的一种手段。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喜欢从众使自己看起来不突出,达到心理平衡并减少心理冲突的意图。大多数年轻人缺乏主见,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当前的年轻人出现了对手机上瘾的现象,我觉得主要是由于一小群人或擅长制作搞怪,或游戏技术较高,在向他人炫耀,满足他们虚荣心和利益同时,很容易感染周围的人,使周围的人们需要模仿他们的各种需求或欲望,成为他们的一员。年轻人倾向于顺应人群,在周围人都这样做,而你是特立独行的一个时,他们容易认为不从众意味着被团体所不容然后淘汰掉,而且长时间过去,个人也会丧失圈内人的认同,从而离开相应的圈子。所以,为了与周围人保持一致,赢得圈子里的人的青睐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年轻人迫不得已放弃自我,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极其容易产生的攀比之风,使一些年轻人更容易遭受严重的手机成瘾的困扰,他们沉迷于整日由手机创建的虚拟世界之中。
其次,就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其好处是提高了我国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 其缺点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不协调,造成文化沉淀的丢失和混乱,结果,社会冷漠逐步加深,社会分化严重。这种缺乏文化信仰及精神信仰的现象,表现了网络成瘾的缓解身上。这种现象影响着大多数自尊心强和自我存在感低下的年轻人,他们因此选择逃避社会现实然后虚拟网络成瘾。在年轻人网瘾患者成长期间,社会的冷漠性导致他们孤立和回避。
三、对年轻人手机成瘾症的建议
手机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手机的存在必将会长期影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消费观以及日常行为习惯,对此现象,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正确管理和引导年轻人使用手机,扬长避短,让手机为自己服务,成为手机的主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手机成瘾者找到生活的重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尽量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适当参加有益身心的运动,同时加强对自我的认知认可和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思考对自己合理的社会定位,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成长。
因此,要解决年轻人手机成瘾问题,需要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坚持不懈的意志去抵制诱惑,严格要求自己对手机的使用,提高个人的修养与克制能力。同时,社会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引导年轻人正确使用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