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受重视程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高。但不少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上都存在不少困惑和误区。当家长要比当老师难。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这对家长的素质的要求,甚至比老师还高。不同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社会化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家庭是儿童杜会化的第一场所,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应该是很温馨的,但是在现场调查中发现,家对某些儿童意味着港湾,而对某些儿童却意味着战场。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习得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期望、目标、途径、策略及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化、模型化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她认为儿童教养方式有两个主要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向儿童提出要求。一些父母为孩子设定了高标准并极力要求他们达到这些标准,另一些父母却要求很低,并不怎么去影响孩子的行为。第二个维度是对孩子的责任。一些父母接纳孩子并对孩子负责,经常与孩子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互相接受彼此的观点。两个维度把家庭教育模式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1)权威型
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
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会为孩子设立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应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接纳孩子的观点,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在权威型父母合理、民主的教养之下,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交流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权威”二字是翻译过来的,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汉语中的“权威”的含义。汉语的“权威”一词,往往与“成严”“权力”“服从”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权威型”更像我们所理解的“良师益友”。
(2)专制型
对孩子高要求、低反映
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他们的权威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有不少出自这类家庭。记得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时,分析神经症的案例里,几乎都有相似的一条: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高压之下情绪易出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