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影片还设计了大量重复出现的母题,如家庭矛盾、恋爱纠纷等,这些母题伴随着两人的成长与故事发展,重复再现、反复递进,既推动了情节的进展,也为观众积攒了情绪的力量,等待在影片最后的集中爆发。
三、 《七月与安生》的时间叙事
《七月与安生》“以任意打乱、分割和重新安排时间等手法赋予了时间一种超越影片本体的价值,从而创造出自由的、摆脱外界条件约束的电影延续时间。”电影为满足情节需要,故意使得故事时序与叙事时序之间产生不协调,并赋予不同事件不同的叙事速度,这些时间叙事手法造成了一种间离效果,给人以一种似虚还真的艺术感受。
1.叙事时差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区分了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两种叙事的时间顺序。他认为,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协调的“逆时序”情况。具体可以分为“追述”和“预述”这两种类型。“预述”就是对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正是故事时序和叙事时间的不对等,造成了两者之间的时间差。追述,也称倒叙,是描述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影片中多用镜头的闪回或字幕来达到追叙的时间叙事效果。同时,“电影里,倒叙和插叙的交错、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相间,使得小说中虽不置可否但也并不糊涂的态度立场变得不甚明晰。”
《七月与安生》电影通过追述和预述营造出一定的叙事时差。影片开头是一男一女的对话。男的是一家公司的代表,其公司正欲购买网上连载的小说《七月与安生》的版权,因为联系不到作者安生,于是他们找到了七月想让她帮忙联系下。但是安生否认她是小说里的安生,并表示未看过这本书。在公司代表展示了一系列的追逐调查后,她仍然一脸平静,并说道“七月,这个名字还蛮特别的。”于是影片名出现,正式进入正片。在挨挨挤挤的地铁上,七月与家明相见。通过对话得知,他们好久不见,而家明通过那本连载小说得知安生与“那个人”去了国外生活,但安生却说很早就分开了。当安生躲开家明进一步的追问,回到家打开电脑,搜索了那部小说后,画面随着文字慢慢切换到了在女主人公13岁那年,影片开始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讲述了13岁的七月与安生的故事。
通过开头这个片段,我们看到影片先截取了故事中的某一当下片段,通过人物之间的交往对话暗示了七月和安生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预述了影片后续的内容。再通过安生的阅读小说,故事进入追述时间,展现了女主角们在孩童时间发生的故事。但是这种过去时的故事发展常被现在时的事件所打破,影片试图用打碎的时间流来建构新的参照系,试图阐释一种青春的含混与模糊感,给人产生独特的观影体验。“叙事是对连续事件的再现。对连续事件的再现是逐步积累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连续的,而且必须连续地去感知它们。”但是《七月与安生》影片中,在过去时间里的两个女孩交往故事进展到某一时间节点,现在时间里的家明、安生和小女孩之间的接触交流突然出现,暂时性的打断了原先的时间线性序列。于是断点制造了大量的扑朔迷离,这些悬念引发了观众的想象,增加各种解读的可能,带领着观众在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维度中不断穿梭。
2.叙事速度
热拉尔·热奈特写到,“无论在美学构思的哪一级,存在不允许任何速度变化的叙事是难以想象的,这个平常的道理已具有某种重要性:叙事可以没有时间倒错,却不能没有非等时,或毋宁说(因为这十分可能)没有节奏效果。”所以,影片中利用不同的叙事速度,传达出一种观看的节奏感。
电影的时间叙事中很重要的手段是压缩自然时间,从13岁到26岁之间的时间跨度中,影片用一系列的重要事件加速了时间的进度。尤其是80年度的典型光景:白炽灯、拥挤的小巷与现代地铁、白领人群等画面的出现,影片通过缩短时间幅度让一种历史变化感浮现。并且,影片的叙事速度呈推进状态,越到后面的叙事速度变得越快,似乎故事的发展已经不由人物掌控,而是存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推手,一切的一切都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结局只需要被呈现即可。如安生一直以为自己将在27岁死亡,结果,27岁的七月倒因为产后大出血而不幸去世。
“从叙事文本或话语出的具体安排绘制所产生的,或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时间顺序按事件的参与者重建描述出来的。”影片选择性地给予不同事件以不同的时间速度,赋予故事以丰富内涵,营造出不同的观影效果。一方面是减速。在七月与安生两人长达13年的交往中,影片时间集中在了两人的少女青春期,关注他们的恋爱、他们的成长等话题,把画面聚焦于两人个性之间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矛盾,比如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凝视,尤其是送别的几场画面,通过微小的表情变化,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使得两人对望的画面几乎凝滞,定格在那一刻。另一方面是加速。当安生选择漂泊,旁白念出了两人的彼此来信。在信件中,安生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近况,但影片同步也用片段画面展示了安生的境况,轮船上的卖酒女,抛下不忠的摄影家开车离去……一个个象征性的镜头就可以表现她孤身在外的辛苦,表现出了她的倔强性格,更匆匆一过,多年的分别时间就一晃而过。
四、《七月与安生》的空间叙事
空间叙事主要关注文本叙事中的空间元素,如人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意义构建的作用。青春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也必须成长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是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助力。影片空间强化了主人公在自我认知、情感认知上的迷茫,如开头的树林画面,光色纯淡却有些晦暗。又如狭窄的弄堂街道,老式家具布置,还有摇滚等八九十年代的典型事物来标明时代背景,一个躁动而不安的时代,是这个人物故事跌宕起伏的社会因素。
1.现实空间
《七月与安生》“十分契合青少年的心理,不仅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默契”。正如原著作者安妮宝贝所言,“这是十八年前写的,当时自己也很年轻,所以作品里也都是青春的迷惘、动荡、挣扎和苦痛。但在这些表达之下,还是有一种对人生与命运的深沉的思考。这是很怀旧的一部作品,当初看这部小说的读者现在也都进入人生的成熟阶段。如果去看电影,也会看到当初属于自己的情绪和感动吧。”同时,随着传统价值的解体、旧的情感空间已经消失,但新的情感空间尚未成型,现代的价值坐标仍没建立。从表面上看,现实生活的的物化趋势满足了人的需要,但是它也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
2.复调空间
“复调”来自音乐术语,也称为“多声部音乐”。最初,由巴赫金将“复调”引入小说理论,用以描述“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复调叙事功能是在叙事中产生几个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角度,导致时间停滞的叙述,用以加深读者思考,形成一个空间有机的整体。”《七月与安生》主人公之间4次离别和3次重聚的故事,构成了三个叙述空间。其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线性叙事策略,让故事文本在时空中不断进行跳跃,通过巧妙的时空转换和文本更换,让过去和现在交替,让真实与记忆交织,在创造出的3个叙事空间中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故事。通过这多重空间的讲述,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拓展了文本的解释空间,也形成了一种意义的复调,虽然人物具体命运和结局不同,但是都在讲述七月与安生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同一个影视文本。
五、结语
在青年人日益成为消费主力的背景下,青春电影作为一种精神的娱乐和情怀的派遣,得到了市场的重视与发掘。《七月与安生》与其他青春电影相比,在俗套的男女情感之中,强调了对自我的一种追寻,对成长的爱恨交织之感。通过时空的叙事手段,电影《七月与安生》展现了一种现实的境遇,他们彼此是对方的遥不可及,在艳羡对方的同时,又在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