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际表现
具体是指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目前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接触的基本都是成年人, 长此以往平常不协调的交往圈, 儿童往往是圈中的焦点,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中成长会养成任性、固执的性格特征;二是害怕与人交往。很多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玩伴, 当他们与其他同龄人接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恐惧感, 具有较强的防范心理, 从而造成一定的交往障碍。例如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感到不安, 说话声音小, 谨小慎微, 压抑内心情绪等特点;三是过渡依恋。小学生对于家长或者亲信的人过于依恋,做任何事需要获得他们的保护和协助,缺乏独立性。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
小学生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心理水平逐步向成熟心理过渡, 但受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机制并不完善, 心理发展整体水平较为低下, 当其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极易产生不良心理问题。小学生生理、心理水平均较低,缺乏顽强的意志力,容易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加之自身对客观事物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即使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认知偏差, 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在纠正的过程中,小学生会感到自责不安,失望悲观等情绪。小学生在感知客观环境的过程中,如果获得不良情绪体验, 极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挫败、悲观等情绪体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体因素。例如, 小学生非常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赞许,但自身的控制能力低下时常犯错,想要获得肯定的愿望难以实现,如此最终导致失望、悲伤情绪的产生, 通过长期的发展甚至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价值观、教育方式、教育态度以及日常行为习惯都会产生直接影响。通过调查可知,生活在异常家庭结构(离异、留守)当中的孩子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极易产生焦虑情绪,严重者被诊断为抑郁症。此外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生活自理能力差、人性、意志力低下等。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于孩子过于严厉,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打骂), 极易产生焦虑情绪,叛逆心理强烈。在与父母的接触过程中,如果父母自身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对于孩子的影响十分严重。例如父母抑郁, 小学生很难乐观积极向上。综上可知,家长的不当行为是导致小学生胆小怕事、抑郁、自我、焦虑等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3.学校因素
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学校的校风、班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会对其性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性格、处事原则、教育方式、沟通教育能力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小学生视老师为榜样,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发展,纠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受到小学生的模仿。除此之外,老师采用的教育方式和交流方式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如果方法得当,会帮助小学生及时心理问题,纠正起不良行为;反之如果采用不当教育方式, 学生会对其产生抵触心理,不但发挥不出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小学生心理需求的失落,心灵受到打击, 引发更多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4.社会因素
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信息闯入小学生的生活当中,例如:暴力、滥用毒品、少年犯罪、早恋等问题。小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例如各种儿童虚拟游戏泛滥,这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都造成一定的破坏。此外,不良社会环境也对其造成影响,产生心理问题。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这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良影响。 可以说,社会风气和小学生的关系如同自然气流和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传媒等途径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基于此,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家庭、社会需共同努力从而建构良好的社会风气,打造健康的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要采用科学的教导方学校正确地开展心理咨询、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保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其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提升我国小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