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第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把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教师是教育的基石,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专业,一定要坚定正确的 政治方向,把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第二,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要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使其具有 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国情怀和仁爱之心,为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第三,进一步增加思政课学时,积极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新方法。在思政课中,教师要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为重要内容讲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 位育人、全员育人。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近年来,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许多新成绩,但 受招生规模扩大、办学条件跟不上及学生最后一年毕业忙于找工作等因素影响,存在理论课开设多、实践课开设不足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实践 教学训练课,但往往流于形式,质量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开设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 课,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般为应用型,担负着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任。在新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 景下,地方高校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开设占比,尤其要增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 间,提高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等专业核心主干课的实践教学占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实践教学训练。二是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 要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按照前后衔接、阶梯递进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不断优化、丰富专业必修课实践训练的内容。大一大二年级突出“三笔字”、普通 话、书法、钢琴、舞蹈等训练;大三年级抓好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文档等关键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进一步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在实践教学条 件建设上,加强微格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等教师教育实践训练平台建设,建立教师实践训练中心。同时,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每一个学生有 足够的实践训练机会。四是在师资力量配备上实行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指导、联合培养,发挥高校教师在理论上的优势和小学教师在实践上的优 势,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五是在实践教学管理考核上,要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做到实习前有计划安排,实习中有监督检查,实习后有总结、考核评价, 确保达到预期目的。
总之,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质量的提升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从实践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内容安排、师资配备、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这样 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达到新时代小学教师培养所需要的要求。深化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建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就是要加强高校之间 及高校与小学、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提升小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联合培养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急需的优秀教师。高校 是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主体,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小学是用人单位,不仅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训练条件,而且能够根据教育事业发 展对人才培养提出要求,促进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使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另外,小学参与人才培养,也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地方教育行 政部门在教师培养上发挥着管理、协调、指导的重要作用,能够为学校开展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牵线搭桥,促进校校之间的合作。建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首先是要树 立校校及校地相互融合、合作共赢的理念,要把教师培养作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责任;其次是建立定期的沟通交流机制,交流内容包括年度合作计划的制订、合 作项目执行情况检查等,为长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是搭建合作交流载体,落实合作内容,如联合开展名师教学示范课、双导师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讨、教 育科学研究及课外活动等;最后是开展人员互聘,高校聘请有经验的知名小学教师为兼职教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践、毕业^文档指导 等工作;小学可聘请高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科研活动,或者安排学生担任班主任助理、教学助理。这不仅有利于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促进师生教学实践能 力的提高,还有利于促进小学教学改革,增进双方的互动交流,对于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合作共赢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思考(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