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简单的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具有促进向上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的品质。按照小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遵循儿童学习活动、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专注、勤于思索、迎难而上、定时定量遵循学习计划等学习习惯。有心理学家表示:在小学生低年级的时候,学习习惯就开始慢慢养成了。如果后来不施加特别的教育干预指导,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很难改变,所以在小学的阶段应尤其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累积,过程上是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因此,要按照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从小事做起。由于小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弱,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也容易消退,因此对待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严格要求,在反复训练和强化中注重各学科老师之间,老师与家长、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良好合作,步调一致。作为小学生,要严格律己,有时候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要及时调整。另外要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以便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提出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背景
在现在的21世纪,实践和经验都告诉我们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在国家法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教授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到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拥有对学习的渴望和能力。规范的学习习惯是获得长远发展的基础。
优秀的学习习惯应该早早的培养,有教育学家指出,3-13岁的孩子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13岁后小孩子习惯已经养成,如果再想培养新的习惯相对来说就比较难。所以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应该尽早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的现状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内涵丰富多彩的概念,除了认真写作业,保持纸张的干净,按时完成作业及时修正等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习惯以外,例如一些学习的态度、方式方法、策略等都是属于学习习惯的范围,前面提到的属于学习习惯的初级阶段,后面就是学习习惯的高级阶段。基本的学习习惯是基础,当然应该受到重视,但如果一直停留于初级阶段的话,就不利于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勇于拓展对学习习惯的认识,将它上升、发展,来更好的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为教学服务。
因为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研究和要求上还比较浅显停留在学习习惯初级阶段。各年级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过渡,没有明显的学习习惯年级性。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往往也是比较简单粗暴的“咆哮式”教育。
三、应该着重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专注的学习习惯
专注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首先应该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在我进行小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曾经做过这样一次的实验:将二年级知识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两组,每一小组有14个人,让一组的学生一边听歌一边做简单的数学习题,让第二组的同学也做两件事,但是他们做两件事是分开进行的。经过相同的时间以后,检查他们做题的成绩,然后让每个人说歌曲的歌词。结果显示第一组做题与复述歌词的错误率都很明显地比第二组高。如此说明一般人不能同时高效率、高品质的做好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即使能做,但是每件事的品质一般都会有影响,往往会降低。“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专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不分神。要求我们在安排学习内容除了学校组织的健康运动以外,一切与分神相关的、劳神费事的事情都尽量不要去做。例如沉迷于电脑游戏,一直看电视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全神贯注。上课写作业时就要全神贯注的去听讲思考。好多小学生上课时往往都会思想不集中,说话或者是做小动作,往往边听歌边学习,边玩儿边学等等这些都是与专注的学习习惯相反的,我们要努力的改正。
(二)勤于思索的学习习惯
思索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品质,培养人的能力。特别是提高一个人的发明和创造力。养成认真思索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对知识理解,通过思考解开谜团,发现新知。
养成勤于思索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知识,防止出现读死书、死读书的不良学习习惯,成为只能看书的书呆子。古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时不论是否是专业或者是业余的观点都可以批判的吸收,去糟取精。
(三)迎难而上的学习习惯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