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以我校教育实践为例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引起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重大变化,而我校教育实践中各种非素质教育的行为仍然存在,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一面就是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之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我校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试验的全面推广。
当今,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使基础教育实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老师、学生都积极投入这以改革之中。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新的评价手段得以研究和使用,评价内容逐步拓宽,形成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道德、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水平、个性发展等构成的多方面评价对象。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感受、体验‘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采用自评、他评、相互评价和操行评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能力发展方面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对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在此,对我校当前教学评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
一、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剖析
1 教学评价观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终结性、诊断性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与地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先来回顾学过的概念: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据此作出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除了给学生评定学习成绩外,对后阶段学习还具有预测、评估的作用,能确定学生在后继课程中的学习起点。终结性评价还能发挥部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功能。综上,在教学评价上应该实现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但是我校的教学评价观把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简化成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进而简化为简便易行的纸笔检测。它的评价是面向“昨天”的,只是从学生已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方面去寻找差异,分等排序,所强调的是评价的鉴定、分等作用。因此,它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刻板,难以科学地检测学生的智慧和才能。,与素质教育理念(是发展性的评价,其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其职能在于诊断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相悖,不自觉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终结性评价被空前强化为唯一手段,发挥其分等、分层和选拔作用,其极端是分数被空前强化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现实表现为对升学率的追求,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则处于从属地位。诊断性评价是为终结性评价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发现问题学生,区分学生优劣,其相伴随的措施为抛弃劣等学生,而不是因材施教,没有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教育者不能及时地得到改进工作的信息,评价无法起到随时反馈及及时矫正的功能。以上是我校教学评价现状,如何发挥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对我校教学改革的诊断和改进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学中进行终结性性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当前教师们运用的非常普遍一种评价形式,主要手段是书面考试,因为考试分数更容易测查、比较、因而更容易操作。对于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由于教学活动复杂性和教师素质水平差异导致有些老师并没有理解其中的精髓和要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简单地给学生下结论,从而以终结性评价代替形成性评价。
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