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外做有心人,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学生体会到观察和说话的关系以后,对观察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我就开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宽并有的放矢地指导观察顺序。起初,我只要求学生看校内的事物,然后逐步扩大范围,要求他们观察家里、小区、大街上等等的情况、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了,说话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了,说话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多听,多想,多写,将生活中人们关注的时事,趣闻一一记录下来作为课堂听说训练的素材,这样课堂训练时,学生既有话可说, 又大大训练了学生 的笔头能力,真正一举多得。
三.应注意的问题
分级目标对听说技能、对用语言做事情的方式给以了描述,但并不是每一项描述都很具体。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进一步细化要求。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教学及学习资源不足、缺少语言环境支撑的问题。因此,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优化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学校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丰富的视听材料、汉语动画、课外读物等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良好环境。学校要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管理和语文学习环境的设计,在校园的布置、课外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为师生创造条件。建议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外活动和对外交流的机会,如看电影、动画片,听或唱歌曲、朗诵比赛、编演短剧、组织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对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有效,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对所学的语言进行运用。利用课内外活动和课内外的一切资源逐步提高听说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最大、最可靠的汉语输入来源,可以帮助教师营造良好语言环境和真实交流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本身起着对目标语使用的示范作用,它既是一种工作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听力和口语训练的内容和方式。
小学教师的课堂话语主要用于活动组织、提问、引导和领说等。教学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话语过于简短,处于最简单的问答;有的教师话语过于平淡,只有语音没有语意,不具备交流性;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不能有效回应,话语应变能力有限;很多教师备课时没有进行课堂话语的设计和准备,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多为即兴表达,随意性较强等等。这些都不利学生听说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教师对教学语言要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有坚持使用语文教学语言的动力,自觉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和使用的科学性。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到位了,学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听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小学语文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指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具体表现是听和读是对知识的吸收,说和写是对运用知识的表达。听说主要运用在口头语言方面:读写主要运用在书面语言方面。由此可见听、说、读、写是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既可综合进行教学,又可单一进行教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围绕这四项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全面培养。
总之,做好小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就能够使学生感到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师教起来感到事半功倍,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充分证实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听说能力训练要以日常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为中心,以教材内容和生活实践为基础,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浅谈小学听说能力的培养(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