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上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出现的种种问题的现状,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好基础教育的奠基工作。
(一)充分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当所致,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会学生会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资源,学生在生活中与人接触时也能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首先,作为老师,应当和家长密切的联系,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充分的认识到“生活无处不课堂”。在家庭中,在每次的节假日和聚会等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接触人,主动与人交流。家长和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双向不懂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语言表达技巧的浓厚兴趣。结合一切有限的资源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言氛围
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最重要的问题时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让学生表达顺利进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言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鼓励学生多多的参与一些互动的活动中,通过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实质性的提高。
在课堂上,师生多互动,课间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们在互动自评自省,活跃课堂氛围,拓宽表达空间。在充分的体现学生学习主题地位的基础上,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之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再者,要建立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教师还要考虑到每个同学的个体差异,针对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尽管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每个个体之间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尊重这样的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机械地区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一致的水平,同时在评价体系上也应当因人而异,给予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必要的鼓励,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一些表达能力水平相对薄弱的小学生,尽量在提问时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并尊重学生的天真观点,及时给予其必要的鼓励和自信,循序渐进地改善。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的交际课程
教师应巧妙的设计交际情景,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熟悉的人或事,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不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或是下笔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示范如何开始发言、如何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如何去评价、如何指正别人的不足再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在每次习作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题目有条理、流利、有表情地讲述,先让学生体验自然、接触自然,用心感悟,然后在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流利地表达出来。通过不断的全方位训练,学生的讲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作文水平自然有大幅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打好基础,要立足语文教学课堂,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渠道、多举措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