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原因与应对
一、背景状况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现象被曝光在民众面前,校园欺凌的残酷手段和严重后果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揭开了校园欺凌的遮羞布,校园欺凌背后的真相和触目惊心的细节,让更多人意识到要对校园欺凌现象有足够的重视。相较于国外,现阶段的中国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解决措施显得比较抽象和无力。对于校园欺凌现象,如果没有正确合适的措施去防止和应对,一方面,不利于欺凌者树立正确价值观,更有可能促使其向犯罪的方向靠拢;另一方面,对于被欺凌者而言,被欺凌造成的伤害是持续的、深刻的,而不合理的解决措施只能加深其伤害程度。本文试图使更多人了解校园欺凌,清楚的严重性,呼吁各方通力协作,努力改善校园欺凌的现状,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二、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整个社会产生了信仰危机、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也就是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的“社会失范”状态。“失范”是指当社会规范和价值相互矛盾、冲突或社会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在社会规范被打破、社会道德混乱的状况下,社会对个人的控制和影响就会减弱,“失范”就会产生,因此,旧秩序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社会转型期是社会“失范”的多发期。而校园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自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校园欺凌行为就是社会上的欺凌行为映射在校园内的缩影。
2.媒体网络的宣传
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上的一切信息都可以不经过筛选和过滤就一览无遗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而关于暴力和欺凌的信息更容易引起其好奇心。从大量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诸多欺凌行为的手段和方式总是雷同,而欺凌者的欺凌行为恰恰是源于对媒体宣传的负面的行为的模仿。随着网络自媒体和新闻媒体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深入报导,校园欺凌被血淋林地向民众展示出来,这样固然可以引起大众的关注,有利于管控校园欺凌现象。但是,媒体却缺少对校园欺凌的后果的详尽报导和宣传,有失偏颇的宣传报道也的确会造成未成年人对校园欺凌的错误认知。对未成年人而言,心理的不成熟使得自己对校园欺凌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力,而出于好奇或刺激的心理去学习模仿欺凌行为,然后又没有合理的惩戒措施对未成年人进行警示教育,导致欺凌者对自己行为的侥幸和持续,以及对法律的无所畏惧。
3.缺少关于校园欺凌的法制法规
我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而校园欺凌行为是在最近几年逐渐增多并引起国民的关注。在我国所有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专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法律,不仅缺少对欺凌者的规制,也缺少对被欺凌者的保护。当未成年人实施欺凌行为后,后果严重的惩治大都是以民事惩罚为主,对未成年人没有一个直观的承担责任的感受,而对一般欺凌行为,未成年欺凌者又不被追究责任,更是助长校园欺凌的歪风邪气,对防治欺凌行为的效果不大。对被欺凌者来说,自身的安全反而没有欺凌者的行为更受保护,不仅其身心健康难以恢复,更容易使其丧失对规则和价值观的认同感,而为了保护自己而步入欺凌者行列。
(二)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的欠缺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进行数年,一直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们身处应试教育的环境,大多数学校仍然轻德育重智育,单纯重视升学率。除了需要考试的课程,有些学校并没有开设系统的、全面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其它课程,甚至有些学校取消了一切与考试无关的课程和课外活动,无形中对学生施加了巨大压力。如此沉重的压力不仅不能使学生专心于学业,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转化成厌学甚至厌校的情绪。美国教育家伊利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提出,“学校专断地决定了学生学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学,当学生感受到比预期的更为无所不及的被操纵时,常常会加强对学校教育的反抗”。反抗的学生会构筑出能实现自己愿望和价值观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势必是与学校文化背离、对抗和不相容的,这就是社会学家通常所说的“反学校文化”现象。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原因与应对(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