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加强对教师的关于激励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培训或专业培训十分必要,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应对措施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激励性作为一种评价原则,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的评价应以未满足的需要为激发的起点,关注评价的近期和远期效应,更要把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和愿望作为重要任务,激励性评价应评价对象的需求相适应,因为只有学生对评价的需求,才有学生对评价者的信,并能够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而将评价转化为其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做到:
1.关注全体,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体现差异性。还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评价,尤其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见大部分教师都在力求真正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教师给予他们的公平的被关注的机会,也逐渐在重视对小组的评价,希望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积极讨论和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全体性和小组性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恰到好处,激励性评价不是一味的表扬,而应是善意的、恰倒好处的激励。通过教师激励性的评价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的火花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的评价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恰当的评价语将对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认识、情感和态度发生积极的改变。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灵活机智,视具体情况而定,只有恰当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成就感和学生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3. 语言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将使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也显示教师的素质和智慧。有利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建构。
课堂教学,在教学时口头评价的情况需要经常出现,而且这种评价模式也在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上的发挥着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参与度,自我认同感等部分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有关的数据^论文中明确指出,教育人员必须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与性格,并且还要着重关注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能力培养与知识传输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性格、独立性以及自主性的养成。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学习与探究,并且通过现实的学习促进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事业的日后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各方面潜能。
在进行评价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控制好评价的力度与效果,使用合适的评价方式,保障评价具有准确性,要不然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避免不好的影响产生。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同时注入感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在课堂上教师给出的实际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行为。
教师对小学生激励性评价表达特点的研究调查(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