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卫生角度分析并缓解校园霸凌现象
校园霸凌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包括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内,几乎都对学生时代经历过的校园霸凌现象存有记忆,甚至是亲身经历者。校园霸凌现象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恶劣的影响。有的当时就凸显恶果,如造成学习下降、人身侵犯、财产损失、甚至严重的身心伤害。以至有的伤害会非常深远,如被迫放弃学业、身体永久性伤害、性格缺陷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问题重视度的提高,校园霸凌现象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层面、各省市自治区也分别发布了各项法律法规及指导性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等。地方性如《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等等。这都为解决校园霸凌的发生、保护少年儿童自身权利及校园秩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一现象、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提供了借鉴及依据。
一、校园霸凌现状
(一)、校园霸凌呈现新的特点
校园霸凌手段一般有直接暴力相向、言语中伤、威胁恐吓、性霸凌等等。具体表现如殴打、辱骂、排挤、强要钱物、猥亵甚至强奸等等。近几年呈现如下几个趋势:
1、行为主体呈现低龄化态势。原本发生在中学生、大学生之间的恶性事件,逐步向中小学生群体蔓延。如日本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是校园欺凌多发的阶段。我国也有这个趋势。
2、女性霸凌现象所占比例逐步提升。相比于传统印象中女同学的温柔懂事,现在女同学之间、女同学针对男同学的霸凌现象越来越多。甚至手段更加残忍。如围殴、扒光衣服羞辱等等。
3、以获得财物为目的的校园霸凌现象增多。甚至有校外犯罪组织操控学生直接强抢、勒索,或者操控学生采用偷窃、卖淫等手段获得财物。
4、性霸凌增多,且施害者不仅是女性,受害者不仅是男性。如近期频繁曝光的教师性侵学生现象、未成年女学生被迫卖淫等等。
5、冷暴力、精神侮辱等校园霸凌现象日趋严重。由于整体社会治安状况好转、学校及社会监控等设施的完善等,原先单纯的肢体暴力型霸凌现象转为更加隐蔽的冷暴力。同样对未成年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二)、校园霸凌的危害
校园霸凌现象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从上面几点新变化可以看出来,绝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孩子们小,孩子们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等等。也不像很多人单纯的认为只有采取肢体暴力、威胁恐吓才是校园霸凌。这些校园霸凌行为,绝非只是校园问题及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的结果,而是社会负面影响的结果。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和控制,反过来会威胁到整个社会,也会对每个霸凌现象的参与者(包括施暴者、受暴者、旁观者)的未来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的性格及影响也会带入未来的社会,对未来的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那么这些行为产生的心理根源在哪里呢?
二、校园霸凌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对一个人的心理及性格影响非常巨大。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往往都在模仿家长的行为,同时家庭结构的缺失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家庭暴力会让孩子认为暴力行为是正确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冷漠会让孩子学会冷暴力等。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孤僻会寻找心情发泄的途径、过分溺爱的孩子会极端自私或者极端胆小,成为施暴者或者受害者。更有甚者过过度的溺爱而让父母丧失了起码的理智,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和同学稍有摩擦,就恨不得打上门去,无理取闹。这都对孩子的心理认知造成非常坏的示范效应。
甚至在很多看上去非常幸福的家庭,也会因为父母的问题而让孩子成为校园霸凌的施暴者,或者长期受害者。这就需要父母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子女的影响,同时多关心关爱孩子的思想活动。如有一男孩进入小学二年级后突然成为班里小霸王,多次殴打同班同学。其父亲经调查后发现,其祖母、母亲认为孩子总受欺负,总是教育他要起来反抗,同时孩子也经常用家里的平板电脑玩各种暴力游戏。后经正确的引导及与班主任的沟通合作,解决了孩子的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