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个人的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代的中小学生,由于现代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导致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这也使得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使用某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再结合中小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具体问题,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双层健康成长。本文通过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从而引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对于当今学校中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对于心理健康是什么,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国外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一边被社会所接受,一边又能够为自己提供乐趣。
国内学者叶奕乾认为,人们的心理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心理过程,二是个性。如果在心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只有当心理活动过程正常时,一个人的心理才是正常健康的。
由以上各位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来看,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是什么是不统一的。但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无疑是能够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自我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能够妥善处理自我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使自我的心理状态保持和谐稳定。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更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建立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辩证看待挫折与困难,增加了对抗困难的勇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每一天。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是什么一样学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不同的学者在基于自己的研究之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了10条看法:第一是足够的安全感,第二是能从过去经历中学习的能力,第三是生活目标符合实际,第四是不脱离现实,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第五是保持人格的完整,第六是充分了解自己,第七是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第八是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九是在团体活动中,在不违背团体原则之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第十是能够合理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
国内学者王登峰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二是乐于接受别人,与人友善相处;三是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四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变现实,而不是一味地逃避现实;五是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六是人格完整;七是智力正常;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是在生活中是表现为心理的平静状态。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敬业,第二是乐群,即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第三是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养。
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浅谈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