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个性评价和研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的逐步深化,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次研究是通过问卷法对小学学生及班主任教师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编制了小学班级管理效果发展性评价标准;并在对调查样本实施小学班级管理效果发展性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初期评价、中期评价和终期评价等实施结果的反馈与比较,帮助教师发现近阶段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目前成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有助于教师管理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改进班级管理的效能。最后实施了小学班级管理效果发展性评价的再评价,使本次评价研究的过程更为合理、科学、规范。
一 、理论基础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到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评价,进而又扩展到教师、课程的评价,对于调节、改善、提高学校教育活动的作用和效果发挥了积极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二、可行性、可操作性原则
学校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评价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实际,切实可行。要注意对学生情感层面的评价,不能硬性统用量化标准,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并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对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要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和协商,推敲其可行性,尽可能用通俗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客观地呈现出来,以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
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制定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要合符教育规律、教学原理、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本校实际,能为全体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在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三、全面性、多元化原则
评价的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并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意识等个性发展的因素,使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习各个环 节的动态活动都置于评价、反馈、调控的视野中。所以评价是多角度的,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品 质、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也就是说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和全面的,通过多角度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全面性的评价强调整体性和动态化,旨在把传统和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碰为一体.
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体现评价形式人性化
小学个性评价和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