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的根本是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尤其是三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两年学习期的过渡,就更有必要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总是苦口婆心的去教导学生,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很多时候,教师把应该学生自己做的事揽到他们身上,使学生缺乏锻炼自主能力的机会,这很明显是和教改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逐步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讨论。这种小组学习的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优秀小组评选的活动,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能自发的去学习。以学习《西湖》这一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分段去朗读,然后,让其它的小组在朗读结束之后,选出他们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并说出原因,培养其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风景,去回忆自己身边的风景并进行阐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 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要有丰富的积累,西得一些喜字阅读写作的方法,要让孩子有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要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会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因此,交给学生正确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年纪的不同方法侧重点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么。一年级课外读物大都市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一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吧,听说写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俗话说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果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有一些好词,用笔记本誊抄下来,你便他们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女孩子把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拓展到词语句子是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做好标注。
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吃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主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限贷多篇课内得法,课外收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
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们要定期组织汇报展示活动。开展,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会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我们开展让学生从不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
所以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而是应该参与到社会中去,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构建课内外的联系。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学会处理好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养成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人。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也能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德国的法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例如,在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一课时,教师讲解完课文之后,可以带领学生走到公园里,通过观察树木上的叶子,让学生感受到叶子的形态各异,并深刻体会到课文中“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这句话。在观察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公园里组织一些社会活动,例如让学生捡拾公园里面的垃圾,如果看到一些人不文明的行为,学生可以上前去阻止,并告诉他们应该遵守公共场所的道德规范。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些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能让他们在社会参与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随着课改的进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大势所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中,一定能够让其在小学语文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林崇德.中国教育学刊.2016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建设[J].何玉海.课程.教材.教法.2016
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生根发芽(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