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的几点看法
乡土资源作为一种天然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乡村学校来说,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有利于将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乡土教育的发展。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与方法:
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乡村的民风民俗,自然风貌各有不同,这决定了每一个地区的乡土资源都有其特色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乡土资源必须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将别的地区办的好的特色资源不加以改变的完全照搬。如若学生不熟悉,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别的地区的乡土资源时比较困难,还可能降低学生兴趣。所以开发乡土资源需要遵循特色性原则,因地制宜,发挥出地域优势,也要避免其资源浪费。桑植县多为山地,自然资源丰富,蕴含着多种动植物资源;一部分土家族白族也居住在此;还拥有丰富的民歌资源。如此多元的乡土资源,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本地乡土资源确定某一主题,从而衍生出各种问题、活动。
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也要考虑学校的特色性。不同的乡村学校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说桑植县某乡村小学附近有一块大草原,还有一所乡村小学靠着着竹林。乡村小学可以运用附近的乡土资源来塑造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资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而且每个乡村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独特的教育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还要遵循学校特色,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开发乡土资源的特色的计划。而且每个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如何将乡土资源融入语文教学并符合不同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分析。
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还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实施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教育方式,挖掘个体生命的内在潜能,促进每个生命体的自由发展。学生具有独特性,运用乡土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桑植县为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课文是关于“红色文化”的,这类课文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历史,感受英雄人物,深入体会革命精神。但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只停留在纸面上,而且小学生所处的时代让他们很难理解距离他们较久远的事情,若只是为了任务而进行教学,那么小学生是很难体会到革命精神的。桑植县是贺龙的故乡,拥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且被学生所熟悉。桑植县小学则可以充分挖掘“贺龙精神”,用“贺龙精神”影响学生的品质。完全可以将贺龙精神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参观贺龙纪念馆,讲述贺龙的故事,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乡村小学生大多留守在家,其心理较为普通学生更为敏感,也更想逃离乡村。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可抓住当地特色资源,在语文教书中树立乡土文化自信,让“乡土”在学生心中是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
二、合理选择,效果最优化
(一)写作教学
在目前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令无数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大多学生作文内容都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写作热情,也没有实际体验。小学习作有不同的主题,有写自然风光的,有写亲情的,也有编写故事的等等。针对不同的写作主题选择合适的乡土资源,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导风景习作时,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地点改为附近的乡土景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或者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搜集整理地方素材,建立习作素材库,让学生从小积累身边的习作素材。
浅谈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的几点看法(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