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师源性伤害,从杜绝话语霸权开始——浅谈当下教师维护学生心理权益的必要性
当下,随着社会运转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将使教师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颁布文件,要求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后教育部又特地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广大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讲到这里,也许有的老师要说,学校只要把学生的心理疏导好就行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有什么必要来专门培训呢?同志们要知道,学校是一个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而且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人格的影响者,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同时这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这正如所罗门教授所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那些情绪经常失控的教师也有严厉的行政制裁措施。
另外,从学生受到师源性心理伤害的现状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也很有必要。谈到教师对学生的伤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体罚或是变相体罚,其实与体罚相比,心理伤害具有隐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危害性也更大。体罚主要指对学生的身体、肉体伤害,那么心理伤害则是指学生的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有意或无意、或隐或现地通过言语或其他行为暗示来打击、摧残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时候,可称之为心理伤害。因此,对教育行为中的这些心理伤害进行调查、剖析并指明其危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
有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在上学时有一次上课,他趁老师不在时与其他同学一起大叫了一声,老师发现后,勒令其放学后不准回家,必须学狗叫才行。这位学生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无奈之下,他哭着请求老师允许他学狗爬。这位教师以猫玩老鼠的心态观看了学生的表演,然后在学生屁股上踢了一脚,扬长而去。这位学生写道:“是这位老师教会了我恨,恨老师,恨这个社会,恨所有的人,使我久久不能面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生活。教师之所以单单对我实行处罚,也许是我成绩差的缘故吧。然而,这难道不是造成我成绩更差的原因吗?”这种惩罚可能使学生放弃学习,甚至造成其他方面的终生伤害。教师对学生的这些行为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甚至破裂,并进一步产生师生交往障碍,使得学生厌倦学习,逃避学校,而且很可能造成学生人格缺陷。来自教师不公平的待遇会促使学生形成低调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他们或因羞于与人交往而形成内向性格,或产生报复行为,伤害他人和社会。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正像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又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只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我们不要忘记另一位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下面,着重从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方面,与大家一同来探讨教师不良语言对学生心理的伤害。所谓“话语霸权”,就是在表达某个观点时,用居高临下的态势,说一不二的语气,绝对权威的结论,先向学生灌输某种意念,强硬地要求学生接受,先入为主。细细斟酌“话语霸权”的含意,发现教师有可能是“话语霸权”的使用者。究竟现实课堂教学、师生生活中教师存在哪些话语霸权的现象呢?下面就列举几种不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简单呈现一下。
减少师源性伤害,从杜绝话语霸权开始(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