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周围的人现在的生存压力很大,他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自我控制能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五、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二)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1、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另外,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
2、要改变现有的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通过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合作,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归属。
4、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留守儿童就可以在教师的专业管理下,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这是对严重缺失的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偿。[8]
(三)政府应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四)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构建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封闭的支持网络,是短期内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
1、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
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筹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吸纳社会上一些离退休干部、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共同参与进来,采取有偿托管教育的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2、农村基层组织理应充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
农村基层组织要借助新农村建设契机,整治村庄卫生环境、新建娱乐活动场所、纠正赌博等不良恶习,以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全村人民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成长环境。
3、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
省级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要联合各大中专院校,招募一批富有爱心、有一定心理辅导常识、多才多艺的大学生,利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形式深入开展“送医”、“送教”、“送艺”等义务支教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辅导。
(五)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节能力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为能够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本文主要从对留守儿童自卑、孤僻、不合群以及渴望亲情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解决对策中主要从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留守儿童本身等方面来进行阐述,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项继权:《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3期。
[2]罗国芬:《余凌.留守儿童调查有关问题的反思》,《青年探索》,2006年,第3期。
[3]许立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国妇运》,2006年第6期。
[5]鲁秀美,李培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黑河学刊》,2007年,第1期。[6]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7]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8]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
[9]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