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感问题: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专家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
三、学习情况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很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挣钱学习、有的为了混文凭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学知识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识水平主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其成长需要还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的依恋需要上。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二)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有些儿童还有各种学习困难,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书信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
(三)学习环境差
父母外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影响。总体来看,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还是较差的。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父母是他们法定的监护人。法定监护人缺失后,他们的行为往往无法受到应有的约束。课余时间是由孩子自由支配的,他们的活动自由度很大,学习则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就成了一些留守儿童玩耍的主要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难以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学习。
(四)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委托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务工尤其对年幼儿童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留守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决定了其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农村留守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不仅来自父母也来自现有监护人。但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不管是父母还是监护人在教育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误区。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漠不关心和物质满足、监护人对儿童的教育方式。
(二)农村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失谐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的“缺位”。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等多方面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也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学校软、硬件条件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人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