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于语文课堂的主线就是语文教师的言语行为,在语文课堂上占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规范性的语文行为组织教学,密切结合语文这一学科自身,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同时要有一定的情感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出语文学科的魅力,减少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四、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
良好的学习状态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情怀的科目,尤其需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课堂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例如墙壁四周的空白处可以增添一些具有语文文化气息的手工作品、文稿或者绘画,共同安排教室语文设备的摆放和管理,语文课堂的座位安排也可以根据上课需要进行调整。语文课堂上的心理环境主要有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有亲和力,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进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打造一个真诚有爱民主化的课堂环境。
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亲子关系是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关键,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着眼于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纪律,也应该多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互通消息,相互配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把家长放在平等的位置,以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和家长交流孩子在语文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主动与家长联系,言语要温和,切忌以一种批判行的态度与家长沟通,教师要站在家长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想法,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待,以达到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的要求一致。
六、提高语文教学的吸引力
新课程标注中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学习。”[23]现在我们的教材中,主要是以一个主题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教材编排。这可能会使得学生发散性思维受到一定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如果长时间受到固定,也会对语文不感兴趣。在今后可以多编排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儿童作品,丰富他们的生活,也可以编排一些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教材,比如低年级的儿歌,中年级的童话,高年级可以编排学生遇到的一些青春期的问题。同时增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感兴趣,喜欢上语文。
关于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思考(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