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数学课后作业的实践性
在课堂上学到某种理论,某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课后在现实生活中去验证、去运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学习“必修五《数列》知识里的复利”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了解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学习“必修二《立体几何》里多面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与数学美;学习“必修二《立体几何》三视图和直观图”后,让学生测量和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街道示意图以及测量旗杆的高度等。这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通过作业学生意识到知识是可用的,注意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地听课,为课后的作业做好准备。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去做去想去钻研。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不同的作业形式,譬如说在“必修五《不等式》总结二元值域”时我只留了一个作业题,而有的学生通过二元化一元的方法求得,有的同学通过均值不等式求得,甚至有的同学通过几何意义,联系到圆和直线的知识求出来。评讲时我一一展示,这样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兴趣提高了。教师甚至于可以布置开放性作业。传统的作业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作业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长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不利。因此,我们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拓宽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培养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增加课后作业的趣味性
让学生乐于去做,在快乐中完成。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继续学习的动力。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 “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掌握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如学习“选修2-2《排列组合》”一课后,让几个学生自己模拟排队问题和分组问题(包括平均分组,部分平均分组,不平均分组),看一看有几种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
关于小学生课程作业问题的调查研究(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